初高中诗歌短评
高中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从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角度写一篇300字以上的鉴赏评论文章。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阅读下面这首词,从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角度写一篇300字以上的鉴赏评论文章。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阅读下面这首词,从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角度写一篇300字以上的鉴赏评论文章。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高中
1.【参考答案】
思想内容: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
艺术手法:全诗除了巧用典故,还巧作对比,一处是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自己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愿望无法实现。另一处是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第三处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陆游。这些诗句皆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回看整首诗歌,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2.【参考答案】
思想内容:本词通过描写残秋之时词人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艺术手法:在结构上,本首词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的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孤独的心情。“寻寻觅觅”表达的是作者经历过许多突发事件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恍惚、因若有所失而到处寻觅的状态。“冷冷清清”描写了她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很少交往的孤独寂寞的处境。“凄凄惨惨戚戚”总括地说明了自己命运的凄惨和心情的悲痛。与下文“点点滴滴”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寂寞忧郁的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3.【参考答案】
思想内容:这首词描写的是词人在秋月之夜,登楼远望,引起对故国的怀念。词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艺术手法: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本文链接:https://ah.huatu.com/2024/1211/2958819.html
——相关阅读——
招考信息--2024安徽教师招聘公告|职位表|历年分数线
面试相关--2024安徽教师成绩查询|排名|资格复审|面试公告
备考资料--安徽教师招聘历年试题解析|备考资料
推荐图书--2024安徽教师招聘图书网课|笔试课程
辅导课程--2024教师资格笔试网络课程|图书资料
以上是教师招聘阅读—诗歌鉴赏试题7的全部内容,更多资讯请继续查看:安徽教师招考网(https://ah.huatu.com/jiaoshi/)、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网、安徽教师资格证考试网。
(编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