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信息备考资料考试题库|面授课程网校课程图书| 试题库职位库直播|微信微博师资

  • 在线客服咨询
    教师考试 在线咨询
    合肥 在线咨询
    安庆 在线咨询
    蚌埠 在线咨询
    亳州 在线咨询
    巢湖 在线咨询
    池州 在线咨询
    滁州 在线咨询
    阜阳 在线咨询
    淮北 在线咨询
    淮南 在线咨询
    黄山 在线咨询
    六安 在线咨询
    马鞍山 在线咨询
    宿州 在线咨询
    铜陵 在线咨询
    芜湖 在线咨询
    宣城 在线咨询
    华图商城 在线咨询
    0551-63635866
  • 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一)

    2024-09-05 10:28 来源: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

    一、单选题(共10题,每题4分)

    1.“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是现代教育家( )的名言。

    A.蔡元培 B.陶行知 C.黄炎培 D.陈鹤琴

    1.【答案】B。解析:“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是现代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就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都包含了( )的教学思想。

    A.启发诱导 B.循序渐进 C.教学相长 D.长善救失

    2.【答案】A。解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的名言,含义为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地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学记》,意为要引导学生,而不是硬拖着学生走;要策励学生,而不是压抑学生;要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达成结论。故题干两句古文都包含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

    3.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

    A.荀子 B.孟子 C.华生 D.洛克

    3.【答案】B。解析:内发论者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有孟子、高尔顿、弗洛伊德、威尔逊等。荀子、洛克、华生都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4.盲人虽然眼睛看不见东西,但是可以通过触觉、听觉、嗅觉等其它感官获得信息,甚至这些感官有超乎常人的发展,这体现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不平衡性

    4.【答案】C。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阶段性指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可以得到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个体内部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个体内部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题干的表述为互补性中的身身互补,故答案选择C。

    5.教育目的因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在性质和内容上有所不同,也产生了不同类型的教育目的。人们通过接受教育获取许多知识和经验,在各种活动中能高效地完成任务,这属于( )。

    A.价值性教育目的 B.发展性教育目的

    C.功用性教育目的 D.终极性教育目的

    5.【答案】C。解析:价值性教育目的,即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观、道义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映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及其活动在不同阶段所要连续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功用性教育目的的根本就是要解决人在各种活动中的实际能力和作用效能的开发与提升,发展和增强人在各种活动中行为的有用性和功效性。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内含对人发展的理想性要求。题干中能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各种活动中高效完成任务,属于功用性教育目的,故答案选择C。

    6.下列教育者侵犯学生人身权利的表现是( )。

    A.侵犯学生隐私权 B.侵犯学生入学权

    C.侵犯学生活动权 D.侵犯学生人身自由权

    6.【答案】D。解析: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为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教师应尽到特殊的保护责任。人身权包括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和人格尊严权。

    7.( )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依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

    A.国家课程 B.校本课程 C.学科课程 D.地方课程

    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的类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是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它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社会发展状况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校本课程指的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学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题干中描述的是,学校依据各方面情况,结合学校特点,自主研发的课程,所以属于校本课程。

    8.( )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A.教材 B.教学计划 C.课程 D.课程标准

    8.【答案】C。解析: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涉及教学过程中老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英语、数学。

    9.课程标准又可称作( )。

    A.教学大纲 B.教学计划 C.课程计划 D.教科书

    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课程标准的相关知识。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的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管理与评价的依据,具有法定的性质。在2001年新课改之前叫做教学大纲。故本题选A。

    B、C两项,课程计划,也叫教学计划、课程方案,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教育学研究的课程方案主要是我国的普通小学与中学的课程方案。

    D项,教材是教学的材料。狭义的教材又称教科书或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也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与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同于一般的书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它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或练习、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分部分构成,其中,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B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为A。

    10.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的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的实际结果”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

    A.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B.目标评价模式

    C.过程评价模式 D.CIPP评价模式

    10.【答案】A。解析: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的预期结果”转向“课程计划的实际结果”上来。题干所述课程评价模式是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目标评价模式是以课程或教学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价。CIPP评价模式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四个阶段。

    11.“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充分说明了教师( )的重要性。

    A.知识水平 B.技能水平

    C.实践活动 D.解决问题能力

    11.【答案】C。解析:“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意为“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自己亲身的实践。”说明了教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故本题答案为C。

    12.完形主义心理学起家的心理实验是( )。

    A.似动现象实验 B.自主运动实验

    C.动景运动 D.真动运动实验

    12.【答案】A。解析:似动现象实验是韦特海默建立完形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实验根据,也是完形主义心理学派的开端和标志。所谓似动现象,是指先后出现的两个静止刺激,被个体知觉为刺激从前面一个刺激的位置向后面一个刺激位置运动的现象。自主运动是指如果你在黑暗的房间紧盯一个燃烧的烟头,过一段时间后,便会感觉它似乎在不停地游走。动景运动是指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人就会感觉到一个刺激物在向另一个刺激物做连续运动。真动知觉指物体发生实际的空间位移所产生的运动知觉,即物体在按一定的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连续位移时,人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据此可知本题答案为A。

    13.所有的选择注意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过滤器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注意的选择依( )的强度和意义为转移。

    A.知觉 B.感觉 C.感知 D.统觉

    13.【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注意的知觉理论的晚期选择模型。该模型首先由多依奇提出,后来由若曼加以修正。该模型认为所有的选择注意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过滤器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注意的选择依知觉的强度和意义为转移。故本题答案为A。

    14.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知觉具有( )特点。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4.【答案】C。解析: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中体现了每人根据自己理解来看哈姆雷特。所以选C。

    15.形象思维的三种水平不包括( )。

    A.幼儿的思维,反映同类事物的一些直观的、非本质的特征

    B.成人对表象进行加工的思维

    C.艺术思维

    D.创造性思维

    1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思维的类型中形象思维的分类问题。形象思维具有三种水平。

    第一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幼儿的思维,它只能反映同类事物中一些直观的、非本质的特征。

    第二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成人对表象进行加工的思维。

    第三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艺术思维,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思维形式。

    通常所说的形象思维是指第一种水平。不包括创造性思维。故本题选择D项。

    16.皮亚杰认为,0-2岁的儿童通过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来探索周围世界,这个时期个体的认知发展处于( )阶段。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16.【答案】A。解析: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可知:(1)在感知运动阶段(0-2岁),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儿童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开始能运用言语或较为抽象的符号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的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出现了显著的认知发展。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4)形式运算阶段(11岁-16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个体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能从多种维度对抽象的性质进行思维。因此根据题干中的年龄信息和“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等特征的描述,由此判断个体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因此本题选A。

    17.( )运用两维坐标,确定出四种学习风格。

    A.科尔伯格 B.柯尔勃 C.黑尔 D.马勒诗

    17.【答案】B。解析:科尔勃(Kolb,1984)对学习方式中的认知方式也进行了综合性探讨,认为可从这两组维度来考虑:具体体验相对于抽象概括,反省性观察相对于主动实验。然后从两组维度构成的坐标系中,确定出四种学习方式:具体体验、抽象概括、主动实验和反省性观察。故本题答案为B。

    18.桑代克的学习律主要不包括( )。

    A.准备律 B.效果律 C.练习律 D.连结律

    1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桑代克学习理论三大定律。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包括: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选项A,准备律是指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选项B,效果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选项C,练习律是指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选项D为干扰项,无此种说法,故本题选择D项。

    19.罗杰斯创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理论,其基本理论不包括( )。

    A.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 B.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C.学生中心教学观 D.积极关注学生成长

    1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罗杰斯的学习理论。罗杰斯的学习理论包括: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选项A,罗杰斯的教育理想就是要培养既用认知的方式也用情感的方式行事的知情合一的人。这种知情融为一体的人,他称之为“完人”或“功能完善者”。而要想最终实现这一教育理想,应该有一个现实的教学目标,这就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选项B,人本主义者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有意义学习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它不仅是理解记忆的学习,而且是学习者所作出的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

    选项C,罗杰斯主张用“学习的促进者”代替“教师”这个称谓。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和条件,促进个体自由地成长,学生中心模式又称非指导模式,教师的角色是“助产士”或“催化剂”。认为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式的。

    选项D不属于罗杰斯的学习理论,故本题选择D。

    20.在学习心理研究史上( )主张把行为主义S-R公式改为S-O-R。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托尔曼

    20.【答案】D。解析: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都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研究的是S-R之间的关系。托尔曼运用小白鼠的迷宫实验证明了S-O-R之间的联系。把行为主义的S-R的关系发展为S-O-R的关系。故选择D。

    二、多选题(共10题,每题5分)

    1.初中阶段设置的课程是( )相结合的课程。

    A.理论 B.实践 C.分科 D.综合

    1.【答案】CD。解析:本题考查新课改的课程结构的知识点。新课改课程设置为: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以分科和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A选项,理论课程为干扰选项,故排除。

    B选项,实践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C选项,分科课程:单科形式,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D选项,综合课程:学科整合,主张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内容合并起来组成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统一性;是基于各门学科内在联系编制而成的课程;是针对学科课程而言的。

    综上,AB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D。

    2.依据测验目的进行分类,学生学习评价可分为( )两类。

    A.标准化测验 B.准备性测验

    C.结果性测验 D.教师自编测验

    2.【答案】BC。解析:依据测验目的进行分类可分为准备性测验和结果性(终结性)测验。依据测验编制方式分类可分为标准化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准备性测验一般是在教学前和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也称诊断性测验和形成性测验,它可以采用标准参照测验的方法。结果性测验也称终结性测验,一般是在一个学期结束或一门课程完成时进行,测验的目的主要在于鉴别学生的学习状况,具有一定的区分意义,可以采用常模参照测验法。标准化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心理特征或水平的测验。教师自编测验是指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综上所述,AD项不符题意,故此题选BC。

    3.《生命线》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它的组成部分包括( )。

    A.设身处地 B.证明规则

    C.你会怎么办 D.结果是什么

    3.【答案】ABC。解析: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编写的《生命线》系列教科书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该教材由三部分组成,也是体谅模式开展德育教育的三个模块。(1)《设身处地》包括《敏感性》、《后果》、《观点》三个单元,所有情境都是围绕人们在家庭、学校或邻里中发生的各种人际问题设计的。(2)《证明规则》包括《规则与个体》《你期望什么?》《你认为我是谁?》《为了谁的利益?》《我为什么该?》五个单元,情境涉及比较复杂的群体利益冲突及权威问题。(3)《你会怎么办?》包括《生日》《禁闭》《逮捕!》《街景》《悲剧》《盖尔住院》6本小册子,每个分册各自都围绕一个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编写,目的在于拓宽学生当前的社会道德视野,向学生展示以历史事实或者现实为基础的道德困境,历史上的戏剧性时刻为其道德反省提供了出发点,为学生进行道德反思提供了舞台。其宗旨在于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会怎样做?

    4.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所划分的学习种类不包括( )。

    A.机械学习 B.意义学习 C.接受学习 D.发现学习

    4.【答案】CD。解析:从学习性质与形式来说,奥苏贝尔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分类。(1)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发现学习是指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不直接呈现,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2)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是指当前的学习没有与已有知识建立某种有意义的联系。有意义学习是指当前的学习与已有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有意义的联系。题干中描述的是“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故不包括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5.学习过程就是一种认知过程,包括( )等这种认知过程在教学中以听课,阅读,复习等方式表现出来。

    A.记忆 B.思维 C.想象 D.注意

    5.【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学习习惯的种类相关知识点。学习习惯的种类主要有以下三种:(1)与卫生有关的学习习惯(2)与认知有关的学习习惯。(3)与个性有关的学习习惯。其中,与认知有关的学习习惯是学习习惯中最重要的部分。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种认知过程包括感知、思维、想象、注意等。这种认知过程在教学中以听课,阅读,复习等方式表现出来。

    6.在练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所谓的“高原现象”,下列情形中,可能产生“高原现象”的有( )。

    A.小马总是以长期形成的习惯性思维去思考新的问题

    B.小米数学考试失利后,便对数学失去了兴趣

    C.新来的英语老师的教学方式让小迪很不习惯

    D.小莉遇到不会的问题,喜欢在课余时间和同学讨论

    6.【答案】ABC。解析: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有以下几点:(1)方法障碍;(2)知识障碍;(3)思维障碍;(4)心理障碍;(5)生理障碍;(6)动力障碍。A项是可能出现思维定势而导致高原现象的产生。B项是可能因为出现没有学习动机而出现高原现象。C项可能因为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而产生的高原现象。D项不容易产生高原现象。因此本题选ABC。

    7.新课程教学中,情境教学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还要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实践活动,下列不属于创设情境常见做法的有( )。

    A.在课堂教育中设置有趣的实验

    B.结合课程内容,讲述科技史

    C.在课程中利用游戏创设情境

    D.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

    7.【答案】BD。解析:创设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生动、具体、形象的学习情境,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引发出相应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习的教学方法。常用的创设情境的做法有运用实例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创设情境、运用媒体创设情境。A选项实验和C选项游戏都属于动手操作创设情境。B、D讲述与讲授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故本题选择BD。

    8.属于时间排序的四个维度( )。

    A.即重要又紧急 B.紧急但不重要

    C.不重要不紧急 D.不太重要不太紧急

    8.【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时间管理策略。时间“四象限”法是美国的管理学家科维提出的一个时间管理的理论,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不同的程度进行了划分,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象限”。

    A选项,既紧急又重要(如客户投诉、即将到期的任务、财务危机等)。

    C选项,既不紧急也不重要(如上网、闲谈、邮件、写博客等)。

    B选项,紧急但不重要(如电话铃声、不速之客、部门会议等)。

    以及重要但不紧急(如建立人际关系、人员培训、制订防范措施等)。

    D选项,该项为干扰选项故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选择ABC。

    9.教师在社会行动中充当的角色( )。

    A.信息员 B.顾问 C.专家 D.组织者

    9.【答案】ABC。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角色。教师在社会行动课程中,可以充当四种角色。

    A选项,信息员:作为一般资源,向学生提供社区内人员、处所、资源方面的信息,以及程序和策略方面的信息。

    B选项,顾问:对参与社会行动计划的所有学生的需要作出反应。这个角色处理的是情感或心理哲学上的两难问题,而不是社区契约或行动策略方面的信息。

    C选项,专家:在某特殊的社会行动领域(如环境保护或种族自决)充当专家时,教师比前面两种角色更多地参与到某种特殊的计划之中。

    此外第四种角色是活动分子:即教师主动参与到计划的执行之中,目的在于影响公共政策。

    D选项,该项为干扰选项故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选择ABC。

    10.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包括( )等。

    A.兴趣 B.注意力 C.观察力 D.性格

    10.【答案】AD。解析: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及创造力等。非智力因素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之外的对智力发挥或发展有影响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对学生学习有重要作用的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具有动力作用、定向作用、引导作用、维持作用、调节作用、强化作用。B、C项是智力因素。A、D项是非智力因素。因此本题选AD。

    三、判断题(共5题,每题2分)

    1.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是教师的帮助与教育。( )

    1.【答案】×。解析:德育过程的规律有四:首先,思想品德的心理构成要素是知、情、意、行。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正确处理四者关系,以促进其协调地发展;其次,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教育者必须根据德育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受教育者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教育影响;再次,心理内部矛盾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水平,不断提出合理要求,促使产生内部矛盾,以激发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最后,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的、缓慢的、反复的、曲折的、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2.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

    2.【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故题干说法符合广义的德育概念。

    3.创造力是一般能力。( )

    3.【答案】√。解析:一般能力也称为智力,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如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抽象概括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等。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创造力是高级表现。因此,题干观点正确,创造力属于一般能力。

    4.新课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

    4.【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平台,并不是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而是转变教学模式与理念。故本题是错误的。

    5.某学生初二的时候不喜欢上学,厌学情绪非常严重,想外出打工,该学生家长应尊从学生意愿让其外出打工。( )

    5.【答案】×。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招用已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的,应当执行国家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的规定,不得安排其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劳动或者危险作业。

    6.课堂的心理气氛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学生对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

    6.【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课堂气氛。课堂气氛通常是指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受教师、学生及教学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对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故本题是错误。

    7.心理健康是有相对性,从健康到不健康只是程度不同,而无本质区别。( )

    7.【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1)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相对性。心理不健康与不健康的心理是不同的问题。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不良的状态。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更不等于患有心理疾病。人的心理健康与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年龄、文化背景等因素有关,所以不能仅以一种行为或者一个偶然的事件判断他人或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

    (2)心理健康状态具有连续性。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不是泾渭分明的对立面,而是一种连续或者交叉的状态。从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到严重的心理疾病之间有一个渐进的连续过程。在许多情况下,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程度的差别。

    (3)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动态性。心理健康的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依题干表述,故本题正确。

    8.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学生,是学校心理辅导的一个基本原则。( )

    8.【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心理辅导的原则。心理辅导的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心理辅导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服务的,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心理辅导既有预防功能,又有发展功能。预防功能是初级功能,发展功能则是高级功能,而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达到心理辅导的目的。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是心理辅导最基本的条件,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与理解学生的权利和选择。4.学生主体性原则。在心理辅导中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因之一是学生自己是心理发展的主体。5.个别化对待原则。学生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心理辅导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个别化地对待每个学生。6.整体性发展原则。心理辅导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心理状况,教育活动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而不仅仅限于心理健康的一般问题。依题干表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学生”,故本题正确。

    9.华生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程,通过条件反射建立牢固的刺激—反应联结,从而形成新的行为习惯。( )

    9.【答案】√。解析:华生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程,通过条件反射建立牢固的刺激—反应联结,从而形成新的行为习惯。

    10.教师的威信主要来自于学校赋予教师管理学生的权利。( )

    10.【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教师威信的概念。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教师的威信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师的任务以及职责所赋予的权威;另外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品德、才能、个性、作风所产生的能够令学生由衷信服的人格魅力。教师的威信有两种:一种是权力威信,一种是信服威信。权力威信是教师根据教育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教育传统以及社会心理优势而建立起来的威信。信服威信是由于教师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学能力、教学态度与民主作风而使学生自愿接受、内心佩服而树立起来的威信。教师应该树立信服威信,而不仅追求权力威信。依题干表述,故本题错误。

    关注公众号

      本文链接:https://ah.huatu.com/2024/0905/2927156.html

      ——相关阅读——
      招考信息--2024安徽教师招聘公告|职位表|历年分数线

      面试相关--2024安徽教师成绩查询|排名|资格复审|面试公告

      备考资料--安徽教师招聘历年试题解析|备考资料

      推荐图书--2024安徽教师招聘图书网课|笔试课程

      辅导课程--2024教师资格笔试网络课程|图书资料

      以上是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一)的全部内容,更多资讯请继续查看:安徽教师招考网(https://ah.huatu.com/jiaoshi/)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网安徽教师资格证考试网

    (编辑:安徽华图)

  • 上一篇:教师招聘考试备考模拟试题(一)
  • 下一篇:没有了
  • 有疑惑?在线客服帮你

    公告什么时候出?

    报考条件是否符合?

    教师小白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怎么领取?

    2024安徽教师招聘职位表查询
    历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职位及分数线匹配查询

    考试工具教综百分刷题

    招考头条
    照片调整
    直播讲座
    职位查询
    试 题 库
    分 数 库
    每日一练
    刷 题 库
    首页 职位 咨询
    首页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
    蜀ICP备2023044056号-2 川公网安备510180020001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