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制度化教育系统是一个单独的、垂直的、分层的封闭系统,这一系统不适合大众的、终身的教育。因此,当今制度化教育的改革应使所有的集体、协会、地方团体和中间组织共同承担教育责任。这体现出在当今制度化教育的改革进程中( )。
A.非制度化、非正规的教育得到发展
B.学制系统内各级各类教育发生变化
C.学校教育系统日益开放
D.学制系统从双轨制向单轨制方向发展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C选项。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教学机构。题干中所述,“应使所有的集体、协会、地方团体和中间组织共同承担教育责任”体现了在制度化教育阶段,学校系统日益开放的趋势。因此选C。
2.某小学充分利用校园内的试验基地,组织学生开展“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实践活动,给每个班级分发“试验田”,让学生体验春种的乐趣。这属于课外活动中的( )。
A.科技活动 B.文学艺术活动 C.游戏活动 D.主题活动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课外活动的内容。
D选项,主题活动是就某一特定专题而开展的短期或长期的专门活动。这种活动往往有特定的具体目标,活动内容和形式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主题班会、学雷锋小组等。题干中某小学开展“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为主题的课外活动,属于主题活动。因此选D。
A选项,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从事科技活动时,更强调动手过程,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综合利用已有知识、全面地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增长学生对某一领域的知识经验和动手能力,是科技活动的主要特点。如,航模舰模小组、园艺小组、无线电小组、计算机小组等,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B选项,文学艺术活动是指学校的课外文体活动,包括文学、艺术、娱乐等内容。文学艺术类的活动内容主要围绕书法、歌咏、舞蹈、音乐、摄影和雕刻等展开。
C选项,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内容。游戏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有机会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有机会展现自己的生命活力和丰富想象力、创造力,也会让学生学会如何制定游戏规则,养成遵守游戏规则的习惯,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协作精神。
3.班上有些同学总是忍不住上课传小纸条,为了改变学生的这一行为,张老师坚持从提
高道德认识入手;而赵老师认为可以直接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只要最后达到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即可。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张老师做得对,只有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才能彻底改变错误的行为习惯
B.赵老师欠妥,这样做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行为,反而浪费了学生的时间
C.张老师欠妥,提高道德认识需要的时间要很久,这样做会浪费学生的时间
D.赵老师做得对,学生明白不对,但忍不住,缺乏道德意志,从此着手更有效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一方面,要注意统一性。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道德认识指导、控制和调节着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道德情感和意志又对道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道德情感的加深和丰富以及道德意志的锻炼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要注意多端性。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但是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D选项,题干中的关键词“忍不住”说明可以针对学生的道德意志进行培养,根据题干所述具体情况,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比较妥当的做法。因此排除B选项,此题选D。
A选项,说法错误,德育过程没有需要严格遵循的固定不变的顺序,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
C选项,说法错误,提高道德认识也是有必要的,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
5.马克思、恩格斯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这句话主要强调的是( )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可能性。
A.遗传素质 B.学校教育 C.社会活动 D.环境因素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A选项,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题干中的关键词“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肉体组织”、“物质可能性”说明强调的是遗传素质的作用。因此选A。
B选项,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C选项,为干扰选项。
D选项,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6.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各种特殊能力,并运用到其它方面的学习的课程是( )。
A.研究型课程 B.基础型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实践型课程
【答案】C。解析:根据课程任务的划分,该题为定义反选。
A选项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态度和能力。这是一类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索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课程。
B选项基础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基础能力,即以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学。
C选项拓展型课程重点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和视野,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
D实践型课程为干扰项。
故此题选C。
7.辅导是根据学生的需要,由教师给予指引的一种教辅形式。关于辅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辅导时应着重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B.辅导过程中,必要时可替学生完成作业
C.辅导有助于及时发现与补救教学中的缺陷
D.进行辅导时,可结合作业批改来评讲学生作业中的问题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在课堂教学规定时间以外,教师对学生的辅导。课外辅导任务: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他们能够独自计划学习和自我监督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习惯;二是做好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
课外辅导注意事项:首先,要从学生实际需要与问题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其次,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第三,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的关系,防止本末倒置,更不能变相搞有偿辅导。因此ACD选项,说法正确。
B选项,说法错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
8.刘老师认为教师不能束缚学生的天性,因此即使班上的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也不管不问;而学生们认为刘老师教学水平低下,于是从不主动向他请教题。这属于( )师生关系。
A.专制型 B.放任型 C.民主型 D.平等型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B选项,放任型是,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以无序、随意、放纵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在教学中,以这种师生关系模式为主的教师采取放任的作风,不负任何实际责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要他们学习自己所高兴的东西。教师不控制学生的行为,也不指示学习的方法,一切活动由学生自己进行。题干中,刘老师面对学生不完成作业的情况也不管不问,符合放任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因此选B。
A选项,专制型,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以命令、权威、疏远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教师在教室内采取专制的作风,并担负全部的责任,计划班级的学习活动,安排学习的情境,指导学习的方法,控制学生的行为,老师对学生严加监视,要求即刻无条件地接受一切命令;学生没有自由,只是听从教师的命令,对教师往往是敬而远之。
C选项,民主型,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以开放、平等、互助为其主要心态和行为特征。教师在教室内以民主的方式教学,重视集体的作用,与学生共同计划,共同讨论,帮助学生设立目标,指引学生对照着目标进行学习。
D选项,为干扰选项。
9.历史老师在讲述“东北易帜”这一知识点的时候,联系上堂课讲述过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讲解,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的知识。该历史老师的这种教学设计是根据( )的特点进行的设计。
A.程序性知识 B.策略性知识 C.陈述性知识 D.开放性知识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类型。
B选项,策略性知识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对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它是由学习方法、学习调控和元认知等要素构成的监控系统。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题干中,历史老师在讲解知识点时,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这是根据策略性知识的特点进行的讲解。
A选项,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智能借助某种形式间接推测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实际上是传统意义上的技能,这种知识具有动态的性质。
C选项,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他是个人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类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这种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
D选项,为干扰选项。
10.“君子人教,喻也”这句话体现了以下哪条教学原则( )。
A.启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直观性原则
【答案】A。解析:A选项,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B选项,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是指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如闻斯行诸。C选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D选项,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直观教学可以分为三大种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大类。如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题干中“君子之教,喻也”出自《学记》,意思为教育学生,要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体现的是启发性原则。故本题选A。
11.杨老师在讲《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时,他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会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学会规范书写“棚、驮、磨、坊、
趟、筋、试”这7个生字。这属于三维课程目标中的( )目标。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价值观 D.能力与行为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A选项,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题干中,让学生学会生字和词语等属于学科的基本知识,因此属于知识与技能目标。因此选A。
B选项,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和具体的学习方式
C选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D选项为干扰选项。
12.学生学习三角形之后,应掌握三角形就是有三个角和三条相连接的边这样两个共同的关键特征。这属于有意义学习中的( )。
A.组合学习 B.命题学习 C.表征学习 D.概念学习
【答案】D。解析:题考查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D选项,概念学习,概念是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是区分事物的关键。概念学习的实质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概念学习是有意义学习的核心。题干中,掌握共同的关键特征,属于概念学习。因此选D。
A选项,组合学习。当新概念或新命题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凭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并列组合学习。不属于有意义学习的类型,为干扰选项。
B选项,命题学习是指学习以命题形式表达的观点的新意义。
C选项,表征学习是最低层次的一种学习方式,指学习一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所代表的事物和意义。简言之,就是学习单词所代表的意思。
13.学生小宁做了课前预习,在课堂上能够很好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从此以后小宁每天都会做课前预习,成绩也越来越好;小何因为某次在课堂上与同桌讲悄悄话,被老师当堂批评,从此以后小何便减少了在课堂上与别人说话的次数。上述两个例子都支持了桑代克的学习遵循( )的观点。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运动律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桑代克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A选项,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效果律指导教师对希望保留的行为给予奖励以维持联结,奖励不仅限于物质上的。题干中,无论是小宁“得到老师的表扬”还是小何“被老师当堂批评”都是得到了老师的反馈意见。因此选A。
B选项,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练习律指导教师对所有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和操作。
C选项,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准备律指导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其获得准备状态。
D选项,为干扰选项。
14.中小学的“双基”教学是指( )。
A.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B.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C.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D.基础理论基本原理
【答案】A。解析:中小学的“双基”教学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其他任务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系统。它是组成一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揭爪了学科研究对象的规律性,反映了科学文化发展的现代水平。基本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而基本技能,则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故答案选择A。
15.早自习课上,同学们通过自问自答等方式不断地重复某一首古诗,以此来达到记忆的效果。同学们所采用的是( )的学习策略。
A.复述 B.部分学习 C.列提纲 D.记忆术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认知策略。
A选项,复述策略是指为了在记忆中保持所学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识记的策略。复述策略既可以促进工作记忆中信息的保持,又适用于在长时记忆中保持信息。题干中的关键词“不断地重复”正是在进行重复识记,因此选A。
B选项,为干扰选项。
C选项,列提纲就是将所要学习材料的要点列成纲,以促进对材料掌握的一种学习策略。属于组织策略。
D选项,记忆术是一种有用的精加工技术,它能在新材料和视觉想象或语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比较流行的记忆术有位置记忆法、缩略词法、谐音法、视觉想象等。
16.做数学题时对于每一道计算题,小芳总能想出两种以上的可能计算方法,小芳想出2种以上可能的计算方法属于问题解决的( )阶段
A.发现问题 B.解决问题 C.明确问题 D.提出假设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问题解决的过程。
D选项,提出假设阶段,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题干中,小芳想出可能的计算方法,没有实施,说明处于提出假设阶段。因此选D。
A选项,发现问题,是首要环节。只有存在问题时,人们才有可能产生解决问题的认知活动。
B选项,解决问题属于检验假设阶段,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
C选项,明确问题属于理解问题阶段,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摈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17.当提到“熊猫”这种动物,你就会想到他身上黑白相间的颜色特征,圆滚滚的体型和毛茸茸的触感,这样的记忆属于( )。
A.形象记忆 B.情节记忆 C.语义记忆 D.情绪记忆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记忆的分类。
A选项,形象记忆,是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题干中所提到的对颜色特征、触感的记忆都是通过感知获得的的,属于形象记忆。因此选A。
B选项,情节记忆又称情景记忆,顾名思义,它是个体直接记录自己经历的记忆,即以空间和时间为坐标,对个体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走时间和地点的事件的记忆。
C选项,语义记忆,是一种基于对作为一般性知识的事实与概念的了解,透过语言、文字、数字、算法等抽象性的内容来形成记忆。通常是由情境记忆发展而来,是一种客观性的知识,与个人经验无关。
D选项,情绪记忆,是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18.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做了一个“三山实验”,一座山在前,两座山在后,因此面对面坐着的两个观察者会看到完全不同的群山景象,让儿童来描述对方看到的景象,5、6岁的儿童通常把它描述为自己看到的景象,这说明儿童的思维具有( )。
A.单维性 B.不可逆性 C.自我中心性 D.抽象逻辑性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C选项,自我中心性,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一样,以为世界是为他而存在的,一切都围绕着他转。题干中,5、6岁的儿童认为别人看到的景象就是自己看到的景象,符合自我中心性的特点。因此选C。
A选项,单维性是指儿童只能从单一维度进行思维。
B选项,不可逆性是指儿童无法改变思维的方向,使之回到起点。
D选项,抽象逻辑性,是指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假设性思维,采用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够做一定的概括。
19.下列儿童中必须接受义务教育的是( )。
A.19岁患有眼疾的甲 B.2岁的乙
C.到我国旅游的丙 D.9岁有轻度智力障碍的丁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中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其中,适龄指是6-15周岁的少年儿童。适龄儿童是指达到适合入学年龄接受教育的孩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条中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D选项,9岁的丁是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必须要接受义务教育。因此选D。
AB选项,年龄不属于适龄儿童范围。
C选项,丙不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不符合接受我国义务教育的条件。
20.寒假里的一天,某市科技馆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小客人,来自该市的70名农村中小学生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带领下,这些孩子走进城里的科技馆参加科普小课堂活动,感受科技魅力,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这是对未成年人的( )。
A.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科技保护 D.社会保护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保护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从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要求。
D选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条规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书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应当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展览馆、美术馆、文化馆以及影剧院、体育场馆、动物园、公园等场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未成年人免费或者优惠开放。以及第三十二条规定,国家鼓励科研机构和科技团体对未成年人开展科学知识普及活动。题干中大学生志愿者带领孩子走进科技馆参加科普小课堂活动是遵照相关法律规定的行为。因此选D。
二、多项选择题
21.从课堂教学的空间构成来看,我国中小学基本上采用的是秧田型的座位排列形式,这种座位排列形式中,坐在课堂( )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及与教师交流时间和次数较多
A.前排 B.后排 C.中间 D.两边
【答案】AC。解析:本题考查课堂空间设计的形式。
秧田式的编排模式比较适合班级授课制。在这种座位排列中,学生左肩邻右肩,后面学生面对前排学生后背,横排和竖排对齐,因其酷似秧田而得名。秧田式的座位编排方式体现了教师中心的思想,便于教师对学生管理和监控。它的主要弊端在于: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能关照到全体学生。亚当斯和比德尔研究发现,在课堂教学中秧田式教室布局的前排和中间座位属于“活跃区”,这一区域的学生与课堂活动以及与教师交流的时间和次数明显高于教室后面和旁边的学生。阿加瓦尔和辛格研究发现,选择坐在后排的学生具有较低的自我概念,并容易受到外界激励因素的引导,而坐在前排的学生则具有较高的自我概念与内在动机。索姆尔研究发现,教室前排学生且有学术性倾向,而者室后排学生更且有社交性倾向。因此选AC。
22.儿童常把玩具当作活动伙伴,与他们游戏交谈,做事只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会考虑他人。他们的思维只能前推不能后推,不能判断别人的左右手,此材料说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有( )。
A.自我中心 B.他人中心 C.不可逆 D.认为万物有灵
【答案】ACD。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A选项,自我中心,是指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一样,以为世界是为他而存在的,一切都围绕着他转。题干中,“只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会考虑他人”体现了这一特点。
C选项,不可逆性,是指儿童无法改变思维的方向,使之回到起点。题干中,“思维只能前推不能后推”体现了这一特点。
D选项,认为万物有灵的意思是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题干中,“儿童常把玩具当作活动伙伴,与他们游戏交谈”体现了这一特点。因此选ACD。
B选项,为干扰选项。
23.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人类有动物所不具备的高级心理机能如有意注意,逻辑。其核心特点是以( )作为工具
A.语言 B.符号 C.思维 D.图像
【答案】AB。解析:本题考查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的,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维果斯基提到的工具有两个层次:物质生产的工具和精神生产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因此选AB。
24.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分为几种类型,下列属于并列结合学习的有( )。
A.学习鱼与鳗鱼概念之间的关系 B.热与体积概念之间的关系
C.质量与能量概念之间的关系 D.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与一般柱体
【答案】BC。解析:本题考查知识学习的种类。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组合学习。
并列组合学习(又称为并列结合学习),是指当新概念或新命题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凭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并列组合学习。
BC选项中,热与体积、质量与能量之间都不产生上下位关系。学习他们之间的关系属于并列组合学习。因此选BC。
A选项,鱼是鳗鱼的上位概念,有上下位关系,因此不属于并列组合学习。
D选项,正方体是一般柱体的下位概念,有上下位关系,因此也不属于并列组合学习。
25.A班是某贫困山区中学的高考毕业班,全班同学都希望通过高考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A班教室的后墙和黑板上写着,努力学习,艰苦奋斗,终有一天金榜题名,A班全班同学所体现的学习动机属于( )。
A.远景的间接动机 B.近景的动机 C高尚动机 D低层次动机
【答案】AD。解析:本题考查学习动机的一般分类。
A选项,远景性动机,是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动机。间接动机,是与社会意义相联系,是社会观念、父母意愿以及教师期望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题干中,同学们的学习动机是“改变家庭命运”“终有一天金榜题名”不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属于间接动机。且这种目标不是近期能够达成的,属于长远目标。因此属于远景的间接动机。
D选项,低层次的动机,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的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题干中,全班同学的学习动机“改变自己家庭的命运”是自身利益。因此选AD。
B选项,近景性动机,是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目标。
C选项,高尚的动机,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三、简答题
1.教师怎样帮助学生提高知觉理解性?
【参考答案】
知觉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志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知觉的理解性,可以采用:(1)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新知识的理解。有关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就越深刻、越全面。(2)采取言语提示。教师可以通过言语提示,唤起学生的回忆,运用过去的经验来进行知觉。教师言语提示越准确、具体,学生对知觉对象的理解越深刻、广泛。
2.因材施教应考虑学生能力的哪些方面差异?
【参考答案】
学生能力具有个体差异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强调因材施教,这种个体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认知结构的差异,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的能力、智力水平差异;二是,学生的年龄差异;三是,学习者的意志差异。
3.如何运用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参考答案】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指的是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贯彻此原则要求: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通过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本文链接:https://ah.huatu.com/2024/0905/2927075.html
——相关阅读——
招考信息--2024安徽教师招聘公告|职位表|历年分数线
面试相关--2024安徽教师成绩查询|排名|资格复审|面试公告
备考资料--安徽教师招聘历年试题解析|备考资料
推荐图书--2024安徽教师招聘图书网课|笔试课程
辅导课程--2024教师资格笔试网络课程|图书资料
以上是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四)的全部内容,更多资讯请继续查看:安徽教师招考网(https://ah.huatu.com/jiaoshi/)、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网、安徽教师资格证考试网。
(编辑:安徽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