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信息国企招聘备考资料考试题库|面授课程网校课程图书| 试题库职位库直播|华图师资

  • 在线客服咨询
    事业单位 在线咨询
    合肥 在线咨询
    安庆 在线咨询
    蚌埠 在线咨询
    亳州 在线咨询
    巢湖 在线咨询
    池州 在线咨询
    滁州 在线咨询
    阜阳 在线咨询
    淮北 在线咨询
    淮南 在线咨询
    黄山 在线咨询
    六安 在线咨询
    马鞍山 在线咨询
    宿州 在线咨询
    铜陵 在线咨询
    芜湖 在线咨询
    宣城 在线咨询
    华图商城 在线咨询
    0551-63662985
  • 2024安徽事业单位职测备考:高频成语辨析

    2024-05-27 13:56 来源:安徽华图程明珠

      安徽事业单位招聘网同步安徽华图程明珠发布职业能力测验:2024安徽事业单位职测备考:高频成语辨析。更多关于事业单位考试,事业单位备考,事业单位报考的相关资讯,请关注安徽事业单位公众号和交流群安徽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备考群

    高频成语辨析

      对于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大家经常会对逻辑填空这种题型感到“头秃”、“抓耳挠腮”。就算知道了这个空要填什么意思,但是面对选项的时候,总是感觉这些词尤其是成语好像选哪个都一样,从而选错答案。成功在久不在速,所以今天就跟着图图的脚步一起积累几组高频成语吧!置若罔闻 充耳不闻 不闻不问【词义】

      置若罔闻:“置”放,摆;“若”好像。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

      似的。指不予理睬。

      充耳不闻:“充”塞住。塞住耳朵不听。对别人的话或外界的事置

      之度外,不予理睬。

      不闻不问:不打听也不询问。形容漠不关心。

      【辨析】

      (1)含义侧重不同:“置若罔闻”侧重对听到的事不关心;“充耳不闻”侧重拒绝听或不愿意听;“不闻不问”侧重不关心、不过问。

      (2)适用范围不同:“置若罔闻”多用于“斥责”“议论”“吼叫”“请求”等可听到、应该引起注意的事情。“充耳不闻”既可用于“斥责”“议论”“吼叫”“请求”等应该引起注意的声音,也可用于周围客观存在的声音。“不闻不问”适用于应该关心的事情。

      【例句】

      ①就算朋友再怎么劝告,他都是一副置若罔闻的样子。

      ②虽然满屋子的人声吵杂,他却似充耳不闻般地看他自己的书。

      ③他对她的困境不闻不问,让她感到十分失望。

      【例题】

      1.在嘈杂环境下,大脑会自动________不熟悉的人的声音,只________身边熟人所发出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不熟悉的话语声只好面对________的命运。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筛选 保留 置若罔闻

      B. 过滤 接收 充耳不闻

      C. 淘汰 选择 灰飞烟灭

      D. 排除 存储 烟消云散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和第二空。根据“在嘈杂环境下,大脑会自动________不熟悉的人的声音,只________身边熟人所发出的声音”可知,不熟悉的人的声音不留下,留下的是熟人的声音,两种声音的命运截然相反,第一空和第二空构成反义。A项“筛选”泛指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侧重于“留下来”;“保留”指留下。二者语义相近,不符合文意,排除A项。

      第二步,分析第三空。根据文段意思,不熟悉的声音其实是一直存在的,只是被大脑故意忽略了而已。C项“灰飞烟灭”强调事物消失得无影无踪;D项“烟消云散”指事物消失无余。二者均与文意不符,排除C项和D项。B项“充耳不闻”指听不进或存心不听别人的意见,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过滤:将固体物质与液体或气体的混合物,通过滤纸、滤布、泡沫塑料等多孔物质,把固体物质截留,而使液体、气体通过,用以分离混合物的过程。淘汰:在选择中去除(不好的或不适合的)。排除:除掉;消除。接收:①收受;②根据法令把机构、财产等拿过来;③接纳。选择:挑选。存储:储存。置若罔闻:好像没有听见似的,不加理睬。

      章老师连续喊了几声,我们________。章老师以细细长长的藤条大力地击了击桌子,高声喊道:回到座位去。在死一般的寂静里,人人________,身体僵直地走回座位去。依次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视若无睹 沉默寡言

      B. 置若罔闻 噤若寒蝉

      C. 充耳不闻 理屈词穷

      D. 不闻不问 默不作声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语境可知,我们对于章老师的喊声装作没有听到,所以章老师才用藤条大力地击打桌子。空中词语有装作没听到之意。A项“视若无睹”指看见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形容对眼前的事物漠不关心。文中是“章老师的喊声”,无法看见,不符合文意,排除A项。B项“置若罔闻”指好像没有听见似的,不加理睬,符合文意。C项“充耳不闻”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符合文意。D项“不闻不问”形容对有关的事情漠不关心,不符合文意,排除D项。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根据“在死一般的寂静里”“身体僵直地走回座位去”可知,大家因为害怕而不敢大声说话。B项“噤若寒蝉”形容受到压制不敢作声,符合文意。C项“理屈词穷”指(在争论中)理由站不住脚,被驳得没话可说,不符合语境,排除C项。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沉默寡言:不声不响,很少说话。默不作声:一句话也不说。

      2.无与伦比 登峰造极 无出其右

      【词义】

      无与伦比:“伦比”类比。人或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

      登峰造极:“登”上;“峰”山顶;“造”到达;“极”最高点。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

      无出其右:指没有能超过他的。

      【辨析】

      (1)含义侧重不同。

      “无与伦比”侧重完美,没有能比得上的; “登峰造极”侧重达到最高境界;“无出其右”侧重不能超过他。

      (2)适用范围不同。

      “登峰造极”一般适用于学问、技能;“无出其右”一般适用于人;“无与伦比”适用范围较广,可用于人或物。

      【例句】

      ①这场音乐会的水准无与伦比,每个音符都犹如精心打磨的艺术品。

      ②她的表演技巧已经登峰造极,成为了当今影坛的领军人物。

      ③她的古琴造诣已达炉火纯青,国内乐坛无出其右。

      【例题】

      中国的格律诗,总体上在唐代________,达到无法超越的地步。宋诗其实是唐诗的延续,宋代有一些优秀的诗人,他们的创作可与唐人媲美,譬如苏东坡、王安石、陆游等。宋诗中,写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作品,可以说__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叹为观止 触目皆是

      B. 登峰造极 俯拾皆是

      C. 无出其右 汗牛充栋

      D. 无与伦比 斗量车载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达到无法超越的地步”可知,文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中国的格律诗,总体上在唐代达到空前绝后的地步。A项“叹为观止”形容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未能体现出达到无法超越的地步,不符合文意,且搭配“令人叹为观止”,排除A项。B项“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技艺等已达到最高的境界,符合文意。C项“无出其右”表示没有能超过它的,符合文意。D项“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文中未体现出与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不符合文意,排除D项。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填入的词语修饰“作品”。文中要表达的意思是宋代的诗人很多,作品也很多。B项“俯拾皆是”形容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符合上述语境。C项“汗牛充栋”指藏书非常多,一般与“书”“文献”“典籍”搭配,不符合文意,排除C项。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触目皆是: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斗量车载: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3.一脉相承 一脉相通 一以贯之 如出一辙

      【词义】

      一脉相承:一个血统或派别世代传承下来。泛指思想、文化、学术等的继承关系。

      一脉相通:比喻事物间互相关联,如同血脉一样相通。

      一以贯之:用一种思想贯穿始终。也泛指用某种纲领、条例贯穿始终。

      如出一辙:好像出自同一车辙。形容两种事物非常相似。

      【辨析】

      (1)含义侧重不同。

      “一脉相承”侧重传承, “一脉相通”侧重相通, “一以贯之”侧重贯穿, “如出一辙”侧重相似。

      (2)适用范围不同。 “一脉相承”“一脉相通”和“如出一辙”至少要涉及两个事物, “一脉相承”多有时间的先后, “一以贯之”则强调的是一种思想的贯穿性。

      【例句】

      ①这个家族的价值观一脉相承,代代相传。

      ②两位设计师在设计理念上有着一脉相通的理解,合作起来非常默契。

      ③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会一以贯之地坚持自己的信念。

      ④他俩说法如出一辙,应该早就商量好了。

      【例题】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这样一个共识:不能用前30年否定后30年,也不能用后30年否定前30年。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与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时代,有一个线索是________的,这就是同样注重从国家层面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__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脉相承 长处

      B. 始终如一 影响

      C. 如出一辙 优点

      D. 一以贯之 优势

      【解析】

      第一步,第一空。根据后文的“同样”可知,有一个线索是贯穿始终的,“一以贯之”指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始终如一”指自始至终一个样子,符合语境。“一脉相承”指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有继承关系的一般是两个不同的主体,而文段的线索是一个,不符合语境,排除A项。“如出一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不符合语境,排除C项。

      第二步,第二空。“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一种优势,且与“发挥”搭配,“优势”符合语境。“影响”不符合语境,排除B项。

      因此,选择D选项。

      在这里图图温馨提示,大家在刷逻辑填空题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总结易混淆实词或成语的辨析,这样考试就能如有神助,拥有一双“火眼金睛”!

      本文链接:https://ah.huatu.com/2024/0527/2884258.html

      ——推荐阅读——

      招聘公告--2024安徽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日历|职位表查询

      考试报名--2024年招聘报名入口|报名问题咨询|自考报名咨询

      备考指导--历年事业单位进面分数线|每日刷题练习|模考练习

      课程推荐--2024安徽事业单位图书教材|在线网课|面授课程

      以上是2024安徽事业单位职测备考:高频成语辨析的全部内容,更多资讯请继续查看:安徽华图安徽事业单位招聘网(https://ah.huatu.com/sydw/)

    (编辑:sunmiaomiao)

    有疑惑?在线客服帮你

    公告什么时候出?

    报考条件是否符合?

    公考小白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怎么领取?

    2024安徽事业单位招聘职位表查询系统
    历年安徽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职位表及分数线匹配查

    考试工具砖题库练题

    最新招考
    照片调整
    直播讲座
    职位查询
    试题下载
    时政热点
    每日一练
    砖 题 库
    首页 职位 咨询
    首页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
    蜀ICP备2023044056号-2 川公网安备510180020001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