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师招考网同步安徽教师招聘网考试动态信息:教师招聘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更多关于教师招聘,高中语文,故都,秋,教案,安徽教师招聘网的信息的内容,请关注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以及安徽华图教师考编(jiaoshitest)认证号和交流群()获取更多招考信息和备考资料。
一、教学目标
1.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鉴赏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品味课文中精致细腻的语言。
2.通过朗读课文、小组讨论,理解文意,体会意境,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3.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秋色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忧思和孤独感以及对故都的秋的眷念与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秋色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忧思和孤独感以及对故都的秋的眷念与热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法、朗读体会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引导: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在《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先生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那么,秋天呢?学生举手发言,教师引导: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每个人对秋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郁达夫先生笔下的秋天又是怎么样的呢?由此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问: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自主思考。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句话也是本文的文眼。
2.提问:作者分别写了哪些画面来体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要求:学生同桌交流,归纳概括。
明确:描写了五幅画面: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胜景。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庭院秋景
提问:从这秋晨一景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要求:学生同桌交流,教师点名回答。
明确:这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秋晨生活场景: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漏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的蓝朵。这里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于“皇城人海”之中,于“一椽破屋”独居,明显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之中难免又有些“孤单”之感,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静对秋光、秋花,显然更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交织的情怀。
2.秋槐落蕊
提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落蕊图的?你能品味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补充。
明确:“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会铺得满地”这是从视觉写;“声音也没有”这是从听觉写;“气味也没有”这是从嗅觉写的;“极微细极柔软”这是从触觉写的。作者笔下,则是静得连人的耳鼻都无从把握,只有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才感觉出的“铺得满地”的落蕊,读之不由得使人感到景之细腻、景之真切,而此景正是作者一种微妙的难以名状的情悸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沉醉其中所深藏的孤独、落寞和感伤情怀的自然流露。
3.秋蝉残鸣
提问:北方的蝉声与南方的蝉声有何不同?从“秋蝉的残声”中品味到作者怎样的心绪?
要求:学生同桌交流,教师点名回答。
明确:在北方,因为处处都有树,而且房子低。到处都能听到蝉的鸣叫。而南方则不同,只有去郊外才能听到。北平处处可见秋蝉,时时可听残声,每刻都引发人的思绪,叩击人的心扉。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
4.秋雨话凉
(1)提问:北国秋雨的特点是什么?比南方“奇”在何处?
要求:学生同桌交流,教师点名回答。
明确:北国秋雨的特点:奇、有味、像样。“奇”在:天阴风来雨下,雨过云卷天晴,正所谓来去匆匆。
(2)提问: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补充。
明确:在一层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潇洒。而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一个“唉,天可真凉了”另一个“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从彼此的叹答中,使我们感觉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落寞和感伤之中。作者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
(3)提问:文章至此已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写了这么多声音,有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感觉吗?为什么?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补充。
明确:没有,如果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就不会听见驯鸽飞翔的声音、息列索落的雨声、都市闲人的寒喧声。这里作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以声音反衬故都的寂静和自己的孤独,凄冷。息列索落的秋风秋雨之日,伴着衰弱的蝉声的天籁,和着鸽哨的鸣叫,远处传来荒野的钟声,作者连细微的扫帚声也仿佛听得真真切切。说明故都的秋特别静。
5.秋果胜景
(1)提问:北方的果树有何特点?重点写了什么?目的是什么?
要求:学生同桌交流,教师点名回答。
明确:北方果树处处都是,作者重点写了秋天的枣树。胜月秋果的描述,目的在于表述作者对故都金秋的热爱和留恋。
(2)提问: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补充。
明确: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
6.再悟秋思
(1)提问:结合“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谈谈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最大的区别在哪?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补充。
明确: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在于:味。而文中的这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2)提问:作者饱尝到了故都怎样别具一格的秋“味”?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补充。
明确:天的颜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绿”,比南方的天有“味”;那花开的有“味”,因为它多蓝白,或凄然于“破壁腰中”,或默然于众人脚下,由稀疏的秋草陪衬;那蝉叫得有“味”,因为在南方,则“非要到郊外或山上才能听得到的”;那雨下得有“味”,因为它比南方的雨下得奇,下得像样;那风刮得有“味”,因为它使故都成了尘沙灰土的世界;那都市闲人侃得有“味”,因为那方言合辙而美妙,落寞感伤却又韵味十足。
(3)提问:作者为什么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静与悲凉”呢?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补充。
明确:客观方面:故都秋天的景物多姿多彩。
主观方面:①社会环境的黑暗。②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文人见落花而伤春,看流水而感时。他需要这样的景物来排遣内心的忧郁烦闷,把复杂微妙而又难言的情怀寄寓在秀丽的自然景物之中委婉而又曲折地表达出来。③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本文正是写于此时,所以他眼中的景无不是内心情感的外化,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不写不休。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念与热爱之情。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古往今来,诸多作家留下写秋名篇,你能列举一二吗?从你的阅读和思考来看,秋天在作家笔下都是什么样的呢?
要求: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
万类霜天竞自由。
……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提问: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补充。
明确:郁达夫认为“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于是北平寻常的秋雨秋果、秋花秋草都沾染了别样的气息。其实,每一个季节,每一寸土地,再寻常的自然风物,都有其独特的美。同学们可以细细观察,调动各种感官,去感受某一个季节、某一个地点的声色光影之美,写出其不同于其他季节、地点的深味。
(六)实际演练,布置作业
1.请以“_________的深味”为题,写一篇写景散文。横线上填写任意一个季节名或地名。700字左右。
2.课下搜集关于秋天的诗文,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
五、板书设计
本文链接:https://ah.huatu.com/2024/0128/2804315.html
——相关阅读——
招考信息--2024安徽教师招聘公告|职位表|历年分数线
面试相关--2024安徽教师成绩查询|排名|资格复审|面试公告
备考资料--安徽教师招聘历年试题解析|备考资料
推荐图书--2024安徽教师招聘图书网课|笔试课程
辅导课程--2024教师资格笔试网络课程|图书资料
以上是教师招聘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的全部内容,更多资讯请继续查看:安徽教师招考网(https://ah.huatu.com/jiaoshi/)、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网、安徽教师资格证考试网。
本文【教师招聘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来源于安徽教师招聘网,具体最终信息请以安徽教师招聘网为准!
(编辑:安徽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