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两词,破解行测主旨题
在备考行测言语理解部分的主旨概括题时,掌握有效的解题技巧并结合真题实践是提升解题能力的关键。以下将围绕“话题词”与“对策词”两个核心线索,结合具体的国考或省考真题,详细解析备考策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技巧。
一、话题词理论介绍
话题词是文段讨论的核心话题或主要对象,它通常出现在文段的开头、结尾或贯穿全文。识别话题词有助于迅速把握文段讨论的中心议题,从而提炼出文段的主旨。
技巧一:首尾句定位
许多文段遵循“总分总”或“分总”的结构,开头或结尾往往直接点明主旨,话题词常隐藏于此。
技巧二:高频词提示
如果某个词或短语在文段中多次出现,尤其是与其他信息形成对比或强调时,它很可能是话题词。
二、话题词例题演示
例1:从古代开始,对修辞的研究,就一直包含着伦理的层面。所谓修辞,也就是使用语言来有效说服他人的技巧、技艺或艺术。修辞这种公共话语的伦理价值包括好的动机、对他人的善意、话语内容的真实。离开或背弃了这样的伦理价值,言论技巧就会成为一种不正当的修辞,一种为达目的可以无所不用的手段,一种不正当的诡辩或巧言。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
A.公共话语的修辞
B.修辞的伦理价值
C.伦理价值的内涵
D.反对诡辩或巧言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就强调“从古代开始,对修辞的研究,就一直包含着伦理的层面”,引出了“修辞的伦理层面”。第二句又简单解释了修辞。第三句就回归了修辞的伦理价值。第四句“离开或背离了这样的伦理价值……”为反面论证。由此可见,文段的中心话题是“修辞的伦理价值”。
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是对文段主旨的概括,即为中心话题。A项:偏离“伦理价值”,话题不一致。C项:缺乏文段主体词“修辞”。D项:围绕反面论证论述,非重点。
因此,选择B选项。
例2:历朝历代的皇家、文人以及社会名流,对北宋五大名窑瓷器倍加宠爱,深为以青色为基调的天然淡雅而倾倒。至今,神秘的“柴窑”未见踪影,珍稀的“汝窑”,于青色之中淡酝霞光,存世仅几十件,苏富比拍了一件,价逾千万。南宋时,“龙泉窑”的青瓷成为主流,于今也备受崇尚。我们看到的许多古瓷器,仍然闪烁着青釉色的高贵,人们对其的喜爱依旧是瓷物审美中的主流之一。这段表述旨在说明:
A.官窑瓷器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B.青色对瓷器审美意义非凡
C.色彩决定瓷器价值而非窑口
D.古往今来瓷器备受人们喜爱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提出历代文人对名窑瓷器的喜爱,其中主要喜欢的是“青色”。接着说到青色的“汝窑”瓷器存世少,价值高。南宋时期“青瓷”仍然是主流,发展至今,古瓷器也是以“青釉色”为高贵,“青色”依然是瓷物审美的主流。文段属于“分—分”结构,需要我们提炼共性,即“青色的瓷器备受推崇”。
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是文段主要内容的概括。A项:“官窑”无中生有。C项:文段并未对比窑口和色彩对瓷器价值的影响。D项:没有提到文段的核心话题“青色”。
因此,选择B选项。
三、对策词理论介绍
对策词指的是文段中提出的解决某个问题或达到某个目标的方法、建议或措施。在主旨概括题中,如果文段围绕某一问题展开,并最终提出了解决方案,那么这一解决方案往往就是文段的主旨所在。
技巧一:识别常见对策词
如“应该”、“必须”、“需要”、“建议”、“措施”等,它们后面往往紧跟着具体的解决方案。
技巧二:问题与对策对应
先找到文段中提出的问题,然后寻找与之对应的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往往就是文段的主旨。
四、对策词例题解析
例1: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第十七届大会提出并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联系和促进各国政府和公众在全世界范围内采取合作拯救行动。1985年12月22日,我国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国际上成熟的遗产保护工作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许多经过大量经验、教训和理论锤炼的原则和方法在我国还尚需了解和理解。目前,在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业务管理上,我国还存在着很多交叉现象。历史文化名城的性质就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有其自身的规律,在管理上需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只有解决好工作中的交叉现象,才能更好地管理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
A.《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诞生的背景
B.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时间及意义
C.我国在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存在的不足及问题
D.对如何做好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提出意见和建议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介绍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诞生的背景和意义,其后介绍了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时间及意义,然后介绍了我国在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文化遗产有其自身的规律,在管理上需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只有解决好工作中的交叉现象,才能更好地管理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文段为“分—总”结构,最后一句为文段的重点。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是文段主旨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D选项。
例2:叶片没有枝干那样逐年加厚的树皮用来保暖,也不像根可以埋在土里御寒,为了接收光照而变得宽大的叶面,反而会让叶片面对寒冷无所适从。在气温低于零摄氏度时,叶片还会面临冻伤的风险。同时,由于气温变低与降水减少,根从土中吸水也变得困难,而叶片上密布的气孔会随着呼吸作用而损耗大量的水分。因此,树木为了开源节流,选择在气候条件不利的时候舍弃叶子。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树叶害怕寒冷
B.树木在秋季选择落叶的原因
C.树叶对于树木的生存具有重要作用
D.落叶是树木对所处环境气候的变换作出的响应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论述了叶片宽大会难以面对寒冷,之后的“同时”表示并列关系,说明当根无法吸水的时候,叶片会消耗大量水分的不利情况。文段结尾“因此”表示结论,给出对策,说明树木在不利条件下选择落叶。文段为“分—总”结构,文段重点是最后一句论述的内容。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内容符合文段重点。文段主要论述的是“落叶”,A项和C项都没有提到“落叶”,排除A项和C项。“气候条件不利不能等同于秋季”,B项偷换概念,排除B项。
因此,选项D选项。
综上所述,掌握“话题词”与“对策词”的识别技巧,结合有效的练习和国考、省考真题实践,是攻克行测言语理解主旨概括题的关键。希望以上分享能对正在备考的你有所帮助,祝大家考试顺利,取得优异成绩!
本文链接:https://ah.huatu.com/2024/1028/2944464.html
——相关阅读——
以上是2025国考备考:掌握两词,破解行测主旨题的全部内容,更多资讯请继续查看:安徽人事考试网、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相关阅读——
(编辑: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