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师招考网同步华图教育网考试动态信息:幼儿教师招聘论述20题答案解析。更多关于幼儿教师招聘论述20题答案解析,华图教育网的信息的内容,请关注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以及安徽华图教师考编(jiaoshitest)认证号和交流群()获取更多招考信息和备考资料。
幼儿教师招聘论述20题答案解析
1.【参考答案】
幼小衔接工作是指幼儿园和小学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规律及儿童终身发展的需要,做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两个阶段的衔接工作。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主要从指导思想、内容与方法着手。
(1)幼小衔接的指导思想:
①长期性而非突击性
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因此,不应当把幼小衔接工作仅仅视为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而应把它置身于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去考虑。
②整体性而非单项性
幼小衔接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幼儿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进行,不应仅偏重某一方面。
在幼小衔接中,偏重“智”的倾向比较严重,对于全面发展重视不够。
③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
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幼儿的入学适应性上。教师要针对过渡期幼儿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着重培养幼儿适应新环境的各种素质,帮助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过渡,而不是把小学的教育体系简单地套用到幼儿园。
④家、园、校的一致性而非孤立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①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②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包括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性,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发展动作,增强体质;
③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包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发展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
2.【参考答案】
(1)教师对游戏干预时机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儿童客观的需要,即看儿童的游戏行为是否自然顺畅,是否需要帮助;二是教师的主观心态和状况,即教师希望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水平、态度和情绪体验,也包括教师是否具备投入儿童游戏的热情和精力。
(2)在介入之前,教师一定要仔细观察,选择适宜的时机再介入。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恰当的时机出现在下列情况中:
①当幼儿游戏出现困难时介入。当幼儿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游戏、如何去游戏时,教师的介入是引导幼儿开始游戏的关键。
②当必要的游戏秩序受到威胁时介入。当必要的游戏秩序受到威胁时,教师可用游戏口吻自然地制止幼儿的干扰行为,并提出活动建议。
③当儿童对游戏失去兴趣或准备放弃时介入。教师的介入可以帮助幼儿拓展游戏内容,提高游戏技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
④在游戏内容发展或技能方面发生困难时介入。教师可以作为游戏同伴介入游戏,给予儿童示范,或者让幼儿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以帮助幼儿克服困难,拓展游戏。
3.【参考答案】
注意的分散是注意稳定性的相反一面,即平常所说的“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任务。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如下:
(1)无关刺激的干扰:例如,活动室的布置过于花哨,更换的次数过于频繁,教学辅助材料过于繁多,教师的穿着打扮过于新奇,都可能分散幼儿的注意。
(2)教学内容、方法不符合幼儿特点:教学内容过难过易都容易使幼儿分心。“过难”,幼儿可能因“听不懂”“不理解”,失去兴趣和积极性而分心;“过易”,因缺乏新异性而无法吸引幼儿注意。另外,教学方法过于呆板、对孩子控制过严、教学过程缺少变化、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等,都可能分散幼儿的注意。
(3)疲劳:幼儿神经系统的耐受力较弱,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或从事单调活动,就会引起疲劳,导致注意涣散;有些家长不重视幼儿正常的作息制度,晚上睡眠不足,甚至听任孩子看电视、玩耍,提不起精神等,都将使得幼儿无法集中注意进行学习。
(4)注意转移能力差:幼儿注意转移品质尚未充分发展,常常不能根据活动的需要及时将注意转移到当前应该从事的活动上。这是幼儿分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已经上课了,有些孩子还想着上课前有趣的游戏;该听老师讲故事了,有的幼儿还在摆弄塑料玩具……如果活动安排得不合理,比如,紧张度高的或幼儿特别感兴趣的活动安排在前,幼儿就更难将注意及时转移到后面的活动上;刚玩过激烈的、有趣的竞赛游戏,马上要坐下来学习,更容易分心。
综上所述,教师应把握以上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从多个方面预防幼儿注意的分散。
4.【参考答案】
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游戏对儿童的身体、智力、创造力、情感、社会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1)在身体发展中的作用
①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
②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和技能;
③增强儿童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④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
(2)在认知和语言发展中的作用
①游戏扩展和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增长儿童的知识;
②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③游戏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④游戏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⑤游戏提供了儿童智力活动的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
(3)在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①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②游戏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
③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角色的学习,增强社会角色扮演能力;
④游戏有助于儿童行为规范的掌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⑤游戏有助于儿童自制力的增强,锻炼儿童意志。
(4)在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①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丰富了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②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发展了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③游戏中的审美活动发展了儿童的美感;
④游戏中的情绪宣泄有助于儿童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
(5)游戏能够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游戏为学前儿童提供了充分的创造性想象的发展空间,有助于学前儿童创造个性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因此游戏对于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5.【参考答案】
幼儿园的教育更多地体现、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教师必须将幼儿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融入幼儿日常生活各个环节中,方能有效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1)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例如:餐饮活动中幼儿园应根据学前儿童身体发育的特点,制定正确的饮食制度,儿童进餐必须定时定量,开饭要准时,进餐间隔时间应为 3.5—4 小时。
(2)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是以直接指导为主,而在游戏和区角活动中,教师应以间接指导为主,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机会。
(3)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例如在两个活动的过渡环节可以组织一些适当的活动。
(4)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例如:在区角活动中,有每个区角的规则,幼儿在遵守规则中慢慢形成习惯,学会自我管理。
此外,教师还应该教会儿童自己处理生活的各种技能,遵循保教结合的原则,全面完成教育任务。
6.【参考答案】
幼儿园教师对本班工作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如下:
(1)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制订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
(2)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合理组织教育内容,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开展适宜的教育活动;(3)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做好卫生保健工作;(4)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相互配合共同
完成教育任务;
(5)参加业务学习和保育教育研究活动;
(6)定期总结评估保教工作实效,接受园长的指导和检查。
7.【参考答案】
我认为题干中老师的做法和想法不正确。教师担心幼儿户外活动的安全是正常现象,但是,不能因为户外活动有风险而限制幼儿户外活动。
(1)理由:
①幼儿在户外活动,不仅能锻炼身体,而且能接受阳光、空气和温度等自然因素的刺激,对幼儿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的健康发育尤为重要。户外体育活动这种形式能弥补早操和体育课的不足,以分散的小组和个人活动为主,可以充分考虑和兼顾幼儿的不同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幼儿可以自选活动项目和运动器械,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动作和身体素质,不会感到压力,能轻松、愉快、自由地尽情活动。尊重幼儿的选择,可以培养幼儿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幼儿自由结伴游戏,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②《幼儿园工作规程》(2016 年版)第十八条规定,幼儿园应当制定合理的幼儿一日生活作息制度。正餐间隔时间为 3.5—4 小时。在正常情况下,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包括户外体育活动时间)每天不得少于 2 小时,寄宿制幼儿园不得少于 3 小时;高寒、高温地区可酌情增减。
(2)策略:
①废旧利用,制作出各种各样有健身价值、并深受幼儿喜爱的自制运动器材。
②经常清扫和检查户外体育活动的场地,使场地保持干净,没有沙、石、碎玻璃等物。定期检查运动器械,达到使用方便、牢固、安全。
③在户外体育活动时,卫生保健医生可参加卫生保健工作。
④在户外体育活动时,可播放一些活泼、轻快的幼儿音乐,增添活动的气氛,使幼儿感到轻松和欢快。
⑤制订和准备好在下雨、下雪等不利于户外活动的室内体育活动方案。包括场地、器材、内容、要求等。不要轻易占用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
⑥根据幼儿心理、生理特点,户外活动一般安排在上、下午各一次。具体时间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灵活安排。
⑦根据幼儿园的场地类型(草地、沙土地、塑胶地、水泥地等)器材大小、数量,班级数等各种客观因素不同,组织的形式也不完全相同,要对班级、场地、运动器材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分配,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8.【参考答案】
(1)当幼儿说不会画时,可引导他仔细观察弯弯的小河,发现渐变的颜色是什么感觉,并在旁边针对
基本的技能技法上给予启发性的示范。
(2)关于幼儿艺术活动的指导,教师应注意以下方面:
①重在艺术兴趣的培养,对技能不做要求。《指南》中艺术领域 4 个目标,3 个用了“喜欢”来强调幼儿对艺术的“情感态度”,这告诉我们,幼儿艺术教育重在艺术兴趣的培养,对艺术技能不做要求。各年龄段所列的典型表现,正是用以观察幼儿是否具有艺术兴趣的一些表现特征。
②对幼儿自发表现的支持,包括艺术技能。帮助幼儿“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幼儿阶段的年龄特点决定了表现能力比技能更重要。其典型表现也只列举了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儿歌、动作、绘画、表演等,至于画的如何,表演的怎样,基本上没有从技能水平上表述。所以教师的指导应是对幼儿自发表现的支持,也就是当幼儿在表现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帮助满足他们自我表现的需要即可。
③表现技能不是教的,而是一种自然成熟。3—6 岁幼儿的表征满足了自己表达的意愿,尽管“形”不似,但“神”似。如果教技能,会削弱幼儿的表现力,而变得“形”似而“神”不似。幼儿的艺术创造能力,也是在大量游戏化的表现机会中发展起来。呵护幼儿天性,培养艺术表现的兴趣才是早期艺术教育的重点。
综上,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如,观察不同树种的形态、色彩等。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带领本班幼儿观察弯弯的河流,引导幼儿进行创作。提供丰富的材料,如图书、照片、绘画或音乐作品等,让幼儿自主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模仿或创作,成人不做过多要求。材料中的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绘本、图片等,引导幼儿初步感知河流的外形特点。
9.【参考答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2)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3)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4)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5)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
(6)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7)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8)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10.【参考答案】
(1)判断介入是否有效的三条标准:
①介入是否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
②是否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提升游戏水平;
③幼儿对教师的介入是否积极响应。
(2)成人对游戏干预时机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儿童客观的需要,即看儿童的游戏行为是否自然顺畅,是否需要帮助;
二是成人的主观心态和状况,即成人希望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水平、态度和情绪体验,也包括成人是否具备投入儿童游戏的热情和精力。
(3)在介入之前,成人一定要仔细观察,选择适宜的时机再介入。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对于幼儿的游戏介入和指导要以观察为前提。多观察注意幼儿的需求并且在进行游戏的介入时注意介入的方式(以自身为媒介,以材料为媒介,以儿童伙伴为媒介),以平行介入幼儿游戏,保证幼儿的游戏得以顺利地进行。
(4)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对于幼儿的游戏介入要注意介入的时机:
①当幼儿游戏出现困难时介入;
②当必要的游戏秩序受到威胁时介入;
③当儿童对游戏失去兴趣或准备放弃时;
④在游戏内容发展或技能方面发生困难时介入;
⑤在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因素时介入。
(5)另外介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分层次指导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教师指导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②慎扮“现实代言人”的角色。当儿童游戏与现实不太吻合时,成人往往会介入提出一些现实性的问题,或试图加入教育因素,即扮演“现实代言人”角色。这种成人以现实为导向的评议和提问有时不太会严重影响幼儿的游戏,但有时会严重破坏假装游戏的“框架”,致使儿童停止游戏,因此要慎用。
③及时退出。无论采用何种干预方式,一旦幼儿开始表现出所期望的游戏行为,成人就应转而扮演指导性的共同游戏者,或完全从游戏中退出,以便让儿童重新控制游戏,从而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11.【参考答案】
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方式和策略:
(1)了解家长。一般来说,教师需要了解家长的需求与希望、性格类型、教育观念与方法、职业、文化水平、待人接物习惯等,以确定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沟通策略。
(2)与家长交流的技巧。向家长谈孩子的行为问题时,清楚客观地描述孩子的行为,不要加任何的主观评价,否则“告状式”描述很容易引起家长的反感。另外,先肯定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再婉转提出问题,这样家长就愿意与教师配合解决问题,如果教师再主动从自己方面找原因,效果会更好。
(3)与家长的情感沟通。沟通要以教师对孩子的爱、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为动力,以理解、接纳、开放的态度为基础。
12.【参考答案】
自我认同感属于自我意识的一个部分,是幼儿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评价一个人情商高低的主要标尺之一。只有建立了比较充分的自我认同感,才能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幼儿的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他的评价,如果成人对幼儿的评价方式不恰当或者不断地批评、否定孩子时,那么孩子就会逐渐丧
失自信,认为自己没用,并缺乏自我认同感。所以教师恰当的评价对幼儿的自我认同感有重要的影响。
(2)教师对幼儿恰当评价方式具体如下:
首先,对幼儿发展状况的评估,要注意:
①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
②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
③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
④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
⑤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
其次,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以正面评价为主。教师对幼儿的表扬应恰当适度,应根据儿童的行为做出真实评价,避免虚伪、夸大的表扬,如“你这次确实比上次做得更好了”等等。对孩子的适度表扬体现在:
①针对具体的事实行为,表示教师的赞同,不添加形容词过多渲染。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孩子注意用不同的语言语气进行表扬。
②选择值得表扬的内容,最好控制在能满足儿童归属需要和独立需要(我能行)的范畴内,儿童能感受到真实,并且表扬与夸奖能达到激发新的需要的作用。
13.【参考答案】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实际工作实践中,我会践行以下具体内容:
(1)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2)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3)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4)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5)关注幼儿的特殊需要,包括各种发展潜能和不同发展障碍,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14.【参考答案】
(1)根据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及灵活性的不同,一般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及抑郁质。
①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
②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
③黏液质:稳重有余而又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④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懦、孤独、行动缓慢。
(2)教师应了解孩子的气质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发扬其气质中的长处,培养良好性格,同时,防止不良品质的产生。
①对胆汁质的幼儿,教师应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但这些幼儿不宜轻易激怒,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豪放、勇于进取的人格品质。
②对多血质的幼儿,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提醒,对其缺点严厉批评。教师应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防止其见异思迁,创造条件,多给他们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朝气蓬勃、足智多谋的优点。
③对黏液质的幼儿,教师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做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的优点。
④对抑郁质的幼儿,则应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宜在公开场合下指责,不宜过于严厉的批评,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培养其敏感、机智、认真、细致、高自尊的优点。
15.【参考答案】
(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顺序性:人从出生到成人,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阶段性: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特征。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师要“循序渐进”,不要“拔苗助长”;
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切忌搞“一刀切”。
(2)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表现为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相同;不同方面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教师应抓住儿童身心发展各个方面的成熟期和关键期,以取得最佳效果。(3)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稳定性: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顺序、年龄特征和变化速度等大体相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变性:在不同的社会条件或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可能不一样。教师要看到儿童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把它作为施教的出发点和依据;同时要看到可变性,尽量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充分挖掘潜力。
(4)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由于遗传素质不同,环境影响和教育不同,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可能因人而异。教师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16.【参考答案】
《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教师实施《指南》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2)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3)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4)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应重视《指南》的实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7.【参考答案】
(1)通过家园互动,合力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家庭是幼儿最基本的生活环境,家园一致是培养幼儿社会性的关键。
(2)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注重幼儿社会性发展。
(3)在讲故事中培养幼儿的社会性意识。教师可以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把握时机,激发幼儿与他人和环境建立关系的愿望。
(4)开展混班游戏活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模拟的环境,促进幼儿与更多同龄幼儿交往,也可以与异龄幼儿交往,得到不同的体验,相应产生交往能。
(5)在区域游戏化中培养幼儿的社会性意识。通过区域活动的设置,给幼儿提供与别人交往的机会。18.【参考答案】
2016 版《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第四十一条规定:幼儿园教师对本班工作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如下:
(1)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制订和执行教育工作
计划,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
(2)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合理组织教育内容,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开展适宜的教育活动;
(3)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4)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育任务;
(5)参加业务学习和保育教育研究活动;
(6)定期总结评估保教工作实效,接受园长的指导和检查。
19.【参考答案】
“材料是区域活动的根本”,从某种意义上说,材料的品质决定着区域活动的成败。这就要求教师提供的玩具材料是生动有新意的,能激起儿童兴趣的,能引导推进儿童自己探索的。在区角活动材料投放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目的性和适宜性
目的性,即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应该是有的放矢的,是与我们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紧相连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之中,是区域活动的一大特点。适宜性就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活动的材料应与儿童的年龄特点相符,能引起儿童游戏的兴趣。
(2)丰富性和层次性
丰富性是提供数量充足和形式、功能多样的材料。层次性是提供能满足不同水平儿童发展需要的材料。
(3)启发性、操作性、探索性材料要具有启发性,要有利于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材料最好要能让儿童直接操作、直接获得体验,进而获得相关经验。同时材料要有趣、可变、可操作。
(4)自主性
教师应注重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善于将收集材料和创设环境的过程作为儿童的学习过程,这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儿童自主性的教育过程。
(5)兴趣性
学前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材料既要有趣,又要能让他们做做玩玩,这样才能增强儿童学习探索的兴趣。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可操作、有趣的材料最能吸引儿童的眼球,激发儿童的兴趣。儿童有了兴趣参与活动,教育目标才容易达到。
(6)整合性和开放性
区域的材料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整合教育机构、教师、儿童、家庭以及社区等多方面的资源。
首先,教师要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投放开放性材料。
其次,教师要结合近期的教育目标和本地资源来投放材料。本土性的材料充分体现地方特色,能激发儿童活动的动机和构思,引发儿童联想和行动。因此,要充分利用与挖掘本土资源,把收集的材料渗透到各个区域之中或设置专门性的区域开展活动。
再次,充分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活动材料,提高活动的娱乐性和趣味性,也充分体现了材料投放的整合和开放。
最后,教师应充分发挥家庭、社区和互联网在活动区材料投放中的作用。
20.【参考答案】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在实施《指南》时应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其中,“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中明确指出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其原因如下:
(1)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同,存在个体差异性,成年人应该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2)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
(3)每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特点不同,不同幼儿在某一方面的最近发展区也不尽相同,可接受的教育程度存在差异。
总之,每个幼儿都有各自的发展情况,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所以我们应该遵循《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相关要求因材施教。
本文链接:https://ah.huatu.com/2023/1117/2759431.html
——相关阅读——
招考信息--2023安徽教师招聘公告|职位表|历年分数线
面试相关--2023安徽教师成绩查询|排名|资格复审|面试公告
备考资料--安徽教师招聘历年试题解析|备考资料
推荐图书--2023安徽教师招聘图书网课|笔试课程
辅导课程--2023教师资格笔试网络课程|图书资料
以上是幼儿教师招聘论述20题答案解析的全部内容,更多资讯请继续查看:安徽教师招考网(https://ah.huatu.com/jiaoshi/)、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网、安徽教师资格证考试网。
本文【幼儿教师招聘论述20题答案解析】来源于华图教育网,具体最终信息请以华图教育网为准!
(编辑:子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