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省考申论试题资料:播物馆”发掘传统文化产业更多可能
热点概况
从今年2月开始,抖音、淘宝、腾讯、快手等大型互联网平台相继举办“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全国几十家博物馆参与,网友反响热烈,单日观看量超过千万,接近法国卢浮宫一年的客流量。作为闭馆期间博物馆提供文化服务的一种新方式,直播备受观众欢迎和社会关注,已成为文博行业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
各方观点
北京青年报:多家博物馆借助大型互联网平台,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向观众提供文物讲解服务。从实践效果来看,此举创造了多赢,观众、博物院、网络平台等方面都是赢家。
光明日报:疫情过后,文旅产业将进入一个崭新阶段,为经济增长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中华读书报:直播为文化带“货”,就是说它应该是以文化的理念、精神价值的引导、真善美的内容,来影响和塑造着我们的行为、生活和文化,它应该是有利于培养我们所有的高尚的情操,发挥它培植人性中精神和美学的作用……
深度分析
(一)“高冷”博物馆遇上直播火爆的原因:
1.疫情带来空闲时间。
2.博物馆藏品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转变思维、主动适应。
3.博物馆直播讲解员知识渊博、专业性强、幽默风趣,拥有满足年轻人需求的阐述方式、表达能力,抖包袱、说段子、讲金句,使效果不一样。
(二)博物馆直播的意义:
1.避免了交叉感染。
2.抚慰人心,带来精神层面的温暖,缓解疫情之下的紧张感和焦虑感。
3.丰富和充实了人们的居家文化生活。
4.节省时间、经济成本,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
5.使文化、传统、历史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使传统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愈加立体鲜活,满足了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6.作为新业态的一种,释放“新力量”,促使中国经济舵盘更稳。
(三)博物馆直播“火”给文旅产业的启示:
1.将网络直播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地发展下去。
2.借助疫情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机遇,充分利用数字智能科技为自身赋能,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AR等新技术。
3.要认识到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加强网络社交营销力度,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地传播和营销。
参考文章
“播物馆”发掘传统文化产业更多可能
日前,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海南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等七个全球顶级博物馆与拼多多联手,开启了一场长达八小时的直播盛宴。用户通过直播围观印象派大师的画作、湖南湘绣的技法传承,在汉阳陵触摸汉朝历史,听西汉南越王讲述广州商埠海上丝绸之路,并可购买心仪的文创产品,助力博物馆文化传承。
将博物馆搬到云端,是一次传统与现代的美妙邂逅、一场文化与商业的大胆尝试。在大众的认知中,博物馆往往与历史、文物联系在一起,代表古旧与传统,而且基于文化属性,似乎也天然与商业绝缘。但随着社会观念的流变与商业活动的延伸,博物馆也被注入了更多现代性。比如在科技层面,很多博物馆早已引入AR、VR技术,为游客打造浸入式游览体验。在现代文化产业观念的影响下,越来越多博物馆开始试水适度商业化,并为社会所认可,最典型的场景就是打造文创产品。这次将博物馆搬到云端,利用现代网络直播技术,网购文创产品,是一次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商业的融合,呈现出富有活力的新形态。
博物馆在互联网平台变身“播物馆”,网络直播体现了互联网的作用。眼下受疫情影响,不仅很多人进不了博物馆,那些给博物馆供应马克杯、丝巾、冰箱贴等文创产品的企业,很多也面临停摆。如果这事发生在十年甚至二十年前,博物馆要想营业,游客要想游览,大概只能等到疫情彻底结束。现在不必了,互联网可以提供某种程度的代偿功能,让一个人足不出户,就可以游览博物馆,从“现场”购买文创产品。网络直播可谓一种全新的游览体验,它首先打破了时空限制,只要观众卡准时间,就可以远程畅游几大博物馆。艺术的生命力在于被欣赏研习,如果因为一场疫情,那些旷世艺术品被束之高阁,意涵丰富的文创产品积压仓库,那一定是莫大的损失——不仅是文物的损失,也是文创产业的损失。
互联网直播将博物馆好物“激活”,将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生命力,打造一种新的观赏文明。它不是以某种花样手段将文物观赏的目的本末倒置,而恰是用一种新的方式,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这样的尝试,也给传统文化产业如何面向现代化带来启发:发展传统文化产业,不妨多利用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平台,以新技术发掘用户需求,开拓商业模式边界,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走向更大突破,在疫情大背景下,更带动文创产业复工复产。中国有句话叫“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意思是只有适时探究,永不停步,才能和历代经典一样保持新鲜。传统文化产业也是如此,它更多地拥抱新潮流、新变化,才能迸发出新的生机。
不妨把此次应对疫情作为传统文化产业“与古为新”的契机:从现在开始,把互联网作为一种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的“常量”,而非一时的备选方案,以此为起点,发掘传统文化产业的更多可能。
(编辑:陈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