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信息备考资料考试题库|面授课程网校课程图书| 试题库职位库直播|微信微博师资

  • 在线客服咨询
    教师考试 在线咨询
    合肥 在线咨询
    安庆 在线咨询
    蚌埠 在线咨询
    亳州 在线咨询
    巢湖 在线咨询
    池州 在线咨询
    滁州 在线咨询
    阜阳 在线咨询
    淮北 在线咨询
    淮南 在线咨询
    黄山 在线咨询
    六安 在线咨询
    马鞍山 在线咨询
    宿州 在线咨询
    铜陵 在线咨询
    芜湖 在线咨询
    宣城 在线咨询
    华图商城 在线咨询
    0551-63635866
  • 教师招聘中外文学—文化常识试题2

    2024-12-17 14:52 来源:华图教师网

      6.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唐韩愈、柳宗元等人尖锐批判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更为实用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与骈俪文对立。在他们的实际创作成绩和理论倡导的影响下,中唐文风大变,古文创作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文学史上称其为“古文运动”。

      B.牢,本是养牲畜的圈,可用来指祭祀用的牲畜。“太牢”指古代祭祀用猪、牛、羊各一头,“少牢”指祭祀用猪、牛各一头。

      C.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从第一部《史记》到最后一部《明史》,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被称为“正史”。

      D.古代兄弟之间长幼排序时以“伯仲叔季”为次。“季”是最小的,不管多于或少于四个,“季”都是最末的。“伯仲”也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7.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韵文体裁,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

      B.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

      C.《劝学》一文选自《荀子》,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D.中国古代有很多纪年方式,如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赤壁赋》“壬戌之秋”属于年号纪年法。

      8.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9.我国文学史常有将名人并称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三人。

      B.“韩柳”指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柳宗元。

      C.“班马”指历史散文名家班超、司马迁。

      D.“苏辛”指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辛弃疾。

      10.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D.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参考答案】

      6.B【解析】

      B项,“‘少牢’指祭祀用猪、牛各一头”表述错误。“牛、羊、猪各一头”是“太牢”,“猪、羊各一头”是“少牢”。

      故本题选B。

      7.D【解析】

      D项,“‘壬戌之秋’属于年号纪年法”表述错误。“壬戌”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59个,前一位辛酉,后一位是癸亥,因此“壬戌之秋”属于干支纪年法。

      故本题选D。

      8.B【解析】

      B项,“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不正确。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文字或花纹,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故本题选B。

      9.C【解析】

      C项,“班超”应为“班固”。

      故本题选C。

      10.B【解析】

      A项,所指是重阳节。诗句出自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句子大意: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B项,所指是江南梅雨时节,无关节日。诗句出自宋代赵师秀的《约客》,句子大意:梅雨时节家家户户都被烟雨笼罩着,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

      C项,所指是七夕节。诗句出自唐代林杰的《乞巧》,句子大意: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乞巧节: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旧时风俗,妇女们于这一天牛郎织女相会之夜穿针,向织女学巧,谓乞巧。

      D项,所指是端午节。诗句出自当代许文通的《端阳采撷》,句子大意:剥开晶莹如玉的粽子,阵阵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江上正举行龙舟比赛,千舸竞渡,热闹非凡。端阳时节,许多人家在门口插上艾叶,还要喝雄黄酒,据说这样可以消灾驱邪。

      故本题选B。

      本文链接:https://ah.huatu.com/2024/1217/2960701.html

      ——相关阅读——
      招考信息--2024安徽教师招聘公告|职位表|历年分数线

      面试相关--2024安徽教师成绩查询|排名|资格复审|面试公告

      备考资料--安徽教师招聘历年试题解析|备考资料

      推荐图书--2024安徽教师招聘图书网课|笔试课程

      辅导课程--2024教师资格笔试网络课程|图书资料

      以上是教师招聘中外文学—文化常识试题2的全部内容,更多资讯请继续查看:安徽教师招考网(https://ah.huatu.com/jiaoshi/)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网安徽教师资格证考试网

    (编辑:晓燕)

    有疑惑?在线客服帮你

    公告什么时候出?

    报考条件是否符合?

    教师小白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怎么领取?

    2024安徽教师招聘职位表查询
    历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职位及分数线匹配查询

    考试工具教综百分刷题

    招考头条
    照片调整
    直播讲座
    职位查询
    试 题 库
    分 数 库
    每日一练
    刷 题 库
    首页 职位 咨询
    首页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
    蜀ICP备2023044056号-2 川公网安备510180020001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