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师招考网同步安徽教师招聘网考试动态信息:教师招聘高中语文《芣苢》教案。更多关于教师招聘,高中语文,芣苢,教案,安徽教师招聘网的信息的内容,请关注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以及安徽华图教师考编(jiaoshitest)认证号和交流群()获取更多招考信息和备考资料。
一、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背景,了解诗歌内容,反复诵读,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路以及诗人是如何表达劳动与收获的喜悦的。
2.诵读诗歌,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复沓的表现手法以及动词的含义,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3.概括诗歌的主旨,积累《诗经》名句,联系历史知识,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4.查找几首有关农业的诗歌,分析其内容和情感,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感受与传承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复沓的表现手法以及动词的含义,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难点: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路以及诗人是如何表达劳动与收获的喜悦的。
三、教学方法
朗读体会法、引导启发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开始上课时,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一幅车前草图片,请学生找出它的另外的名字,说出它的效用。随后,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决字词句读
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默读课文,结合课前预习,解决生字词,一词多义,及创作背景,在课堂上分享,教师补充。随后,教师播放朗读录音,学生感受朗读的情感以及句子的停顿。学生自发站起来朗读,学生和老师纠正语音语调。
2.了解内容脉络
提问:《芣苢》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是什么?
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作出回答。
明确: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
(1)“采之”“有之”;
(2)“掇之”“捋之”;
(3)“袺之”“撷之”。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芣苢》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要求:学生同桌交流,作出回答。
明确: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句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掇”,一片片、一棵棵地拾取、摘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提起的衣襟里,“襭”,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
2.提问: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前人说此诗“自然生其气象”。那么,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让人眼前出现了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女子,她们于平原旷野、你追我赶、群歌互答的欢快劳动的场景。几个动词,把她们欢快的心情、收获的喜悦伴着音乐节奏传达了出来。
3.提问:朗读《芣苢》一诗,声韵及用词上有哪些特点?
要求:学生同桌交流,教师点名回答。
明确:灵活运用了双声叠韵的手法,全诗总共变换了六个字,在声韵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特点。第一句中的“采”(cǎi)和第二句中的“有”(yǒu)由于古代语音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但第三句中的“掇”(duō),第四句中的“捋”(luō),第五句中的“袺”(jié),第六句中的“襭”(xié),至今仍然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这使得其节奏舒卷徐缓,也在内容中形成了动作的进程和情感的变化循序渐进之效,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以及情感体验上都耐人寻味。
4.提问:《芣苢》一诗句式上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重章叠句是《芣苢》中尤为重要的艺术手法,全篇共三章相叠,在不同的诗章里又叠用相同的诗句,“采采芣苢”四字的反复叠用,占据了全篇的半壁江山。全诗只有“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其余文字均无改变,此种巧妙的重章复沓结构,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使诗歌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更好地表达了情绪与情感。同时,易于流传,节奏轻盈舒缓,不乏余音袅袅之效,尽显其音乐之美感。
5.提问:《诗经》中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些?《芣苢》采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
要求:学生同桌交流,教师点名回答。
明确:《诗经》多用赋、比、兴手法。所谓“赋”就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比”是类比、比喻。“兴”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芣苢》使用的手法是赋。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通过对《芣苢》的学习,你感受到《诗经》这部诗集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明确:它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语言,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而且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提问:谁来为我们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
要求: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归纳补充。
明确:本诗通过六个动词的变化,表现了古代女子采芣苢时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也从侧面烘托出了采芣苢的女子朴素、自然之美。
(六)实际演练,布置作业
1.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喜欢从《诗经》中取名字,说出三个历史上以此取名的人物及其身份,下节课分享。
2.《诗经》中的许多诗句已经演化成为名言警句,下面是习近平主席引用过《诗经·大雅·荡》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写一篇你从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600字。
五、板书设计
本文链接:https://ah.huatu.com/2024/0128/2804806.html
——相关阅读——
招考信息--2024安徽教师招聘公告|职位表|历年分数线
面试相关--2024安徽教师成绩查询|排名|资格复审|面试公告
备考资料--安徽教师招聘历年试题解析|备考资料
推荐图书--2024安徽教师招聘图书网课|笔试课程
辅导课程--2024教师资格笔试网络课程|图书资料
以上是教师招聘高中语文《芣苢》教案的全部内容,更多资讯请继续查看:安徽教师招考网(https://ah.huatu.com/jiaoshi/)、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网、安徽教师资格证考试网。
本文【教师招聘高中语文《芣苢》教案】来源于安徽教师招聘网,具体最终信息请以安徽教师招聘网为准!
(编辑:安徽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