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国考热点预测:农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参考资料: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强调:“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锚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为主线,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这样的判断和要求,对有着2400多万农村人口的粮食主产省安徽,同样如此。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中的农业大省,安徽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做好“三头三尾”大文章,是建设农业强省的必答题。从治理方式到乡村面貌再到文化生活,场景切换之间,一个不同于传统印象的安徽乡村,正在蝶变成长。安徽始终站在农村改革的潮头,也持续从改革中汲取动能,为全国贡献智慧,而一次次改革实践也不断诠释安徽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改革勇气。锚定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建设目标,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重要的“粮袋子”“菜篮子”“大厨房”,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来源:政府部门相关网站)
农业高质量发展作为2024年各级政府工作会议的高频词,其作为申论考试的热点“头牌”当之无愧,希望大家在备考过程中有意识地学习了解一下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素材,系统的理解我国政府在发展农业产业层面所作的一系列工作,练习一下相关内容的试题,尤其是文章写作,在这里提供一篇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农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重要讲话时候多次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正如总书记所说,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也是农村发展的重心产业,在技术与产业形式快速更迭的时代,只有利用好自身优势,同时在发展方向与管理模式上与时俱进,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农业产业发展,因此我们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推进农业产业发展,首先要进一步丰富乡村产业形态。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发掘新开发新产业、整合资源,提供技术资源,实现产业规模化。江西省九江市利用九江丰富的淡水养殖资源,规模化开展小龙虾养殖,引导高技术力养殖公司入驻养殖乡镇,引导养殖户形成完整的养殖技术体系,联合生产合作社,统一管理,当地政府支持引导建立上下游产业,如专业设备生产公司与水产养殖饲料加工公司,小龙虾精加工企业等,相关部门也在审批上简化流程,许多项目已通过市级验收,完成资金拨付,预计可新增就业24万人,覆盖半数乡镇。真正实现了农产品的生产到加工产业的深入推进,优化了产业结构,实现了整体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推进农业产业发展,还需要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将第一产业农业与二三产业相结合,将现代产业要素与农业相结合,通过跨界配置相关要素的形式整合产业,让农业与相关要素产业深度交叉融合,比如现在我们呢所熟知的“农业+”的产业发展模式,把农业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相融合,实现借力快速发展。海南省充分利用自身的旅游优势,将热带农作物种植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深入挖掘海南民俗文化,通过互联网直播等形式,吸引了大量民间资本,整个海南岛统筹规划,每个地区重点发展1—2个特色主导产业,结合旅游业、服务业,推动了三产融合。又比如云南省,结合云南所处地理环境,大力发展咖啡种植业,作为新兴产业,云南省统筹产业资源,引进巴西种植技术的同时培育咖啡精加工产业,通过线上线下在城市与乡村培育咖啡文化,借助媒体力量推动了云南咖啡产业的“出圈”,实现了咖啡生产加工与咖啡文化的完美结合。小小的咖啡豆的成功再次启示我们农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深度交叉融合。
推进农业产业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推行品牌战略。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才能真正在供给侧进行改革,让整个农村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因为产品的“牌子”有了名气才能够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更好的收益,从而能进一步汇集各方发展力量实现地区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安徽省的茶叶种植产业借助安徽省的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配合中国传统茶文化,让本省的茶叶品牌响彻全国,“祁门红茶”“六安瓜片”等茶叶品牌大家耳熟能详,又如粮食酒酿造产业,在推动相关粮食种植加工产业的同时,靠出色的酿造工艺与酒文化让“徽酒”也扬名内外,高附加值不仅给当地带来了丰厚的收益,更进一步带动了当地的农业与粮食加工产业的发展。因此,品牌战略永远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必要战略。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丰富农业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落实品牌战略,着力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与生产方式,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真正让百姓有赚头,乡村有看头,农业有奔头。
本文链接:https://ah.huatu.com/2023/1127/2763803.html
——相关阅读——
以上是2024国考热点预测:农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全部内容,更多资讯请继续查看:安徽人事考试网、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相关阅读——
(编辑:sunmiaom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