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信息备考资料考试题库|面授课程网校课程图书| 试题库职位库直播|微信微博师资

  • 在线客服咨询
    公务员 在线咨询
    事业单位 在线咨询
    教师考试 在线咨询
    医疗卫生 在线咨询
    合肥 在线咨询
    安庆 在线咨询
    蚌埠 在线咨询
    亳州 在线咨询
    巢湖 在线咨询
    池州 在线咨询
    滁州 在线咨询
    阜阳 在线咨询
    淮北 在线咨询
    淮南 在线咨询
    黄山 在线咨询
    六安 在线咨询
    马鞍山 在线咨询
    宿州 在线咨询
    铜陵 在线咨询
    芜湖 在线咨询
    宣城 在线咨询
    华图商城 在线咨询
    0551-63635866
  • 当前位置:安徽人事考试网 > 试题资料 > 公务员行测 >

    阅读模式

    吾从周表明孔子对周人文明的推崇;但从并非盲目服从、跟随,表明

    2023-10-30 11:37 来源:华图国考题库

      安徽人事考试网同步华图国考题库发布公务员行测:吾从周表明孔子对周人文明的推崇;但从并非盲目服从、跟随,表明。更多关于2024年国考,国家公务员考试,国考行测模考的相关资讯,请关注华图考试资讯号(htgwyks)

      题型:单选题(分值:1)

      “吾从周”表明孔子对周人文明的推崇;但“从”并非盲目服从、跟随,表明孔子并未因此失去对文明形态的理性判断。“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子张所问的是未来如何可知,孔子却以夏、商、周三代文明的选取择优过程,归结出文明形态的“损益”之道。这种“损益”之道,源于孔子对三代文明连续性的理性判定,“百世可知”既是孔子对文明形态变迁的哲学阐释,也是他对中华文明连续性的一种理论预设。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百世可知”是孔子对文明形态变迁的主要哲学思想

      B.孔子对文明形态的判断并非盲目

      C.孔子看待夏商周文明采用损益观

      D.孔子判定中华文明存在连续性

      答案: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由“但”引导的转折关系将该句分为并列的两个部分,前面第一个转折前的分句描述孔子对周文明的推崇态度,后一个转折后的分句说明孔子在推崇周文明的同时仍然保持对文明形态理性判断不盲从。第二句根据孔子对子张问题的回答表现了孔子对夏商周三代文明形态的观点持“损益”之道的看法。第三句进一步对孔子的“损益”之道的看法进一步分析,补充说明了该看法的来源,也进一步解释了孔子为什么如此回答子张。全文为分-总-分结构,文段重点句是第二句,即强调了孔子对夏商周三代文明持“损益”之道的看法。文段意图为明显意图,也就是文段重点。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百世可知”偏离了文段核心话题和重点内容,并且“主要哲学思想”的“主要”无法从原文中体现,不符合文段意图,排除A项。B项过于笼统,只说了并非盲目,并未点到孔子对具体夏商周三代文明形态持损益观的具体观点,不符合文段意图,排除B项。C项是对文段重点句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D项来自于最后一句,是对主旨句进行的补充说明,非重点,不符合文段意图,排除D项。

      因此,选择C选项。

      要点:

      文段出处:中国社会科学网《孔子的文明观》

      来源: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模考第三十二季

    国考试题

      以上是的试卷的部分试题内容,更多2024年国考,国家公务员考试,国考行测模考,请继续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模考第三十二季试题题库或最新国考试题题库

      以上是吾从周表明孔子对周人文明的推崇;但从并非盲目服从、跟随,表明的全部内容,更多资讯请继续查看:安徽人事考试网

    (编辑:安徽华图)

    2023年安徽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面试辅导课程
    Smohan

    安徽华图教育

    安徽华图教育官方微信:anhuihuatu

    立即关注
    • 20000+每日阅读
    • 200000+粉丝
    • 1000+每日转发
    2024年安徽公务员考试笔试课程
    Smohan

    华图公务员考试热点

    安徽华图官方微博http://weibo.com/ahhtexam

    立即关注
    • 170000+粉丝
    • 18000+博文
    • 700+每日转发

    考试工具砖题库练题

    最新招考
    照片调整
    直播讲座
    职位查询
    真 题 库
    时政热点
    每日一练
    砖 题 库
    首页 搜索 畅言
    首页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
    京ICP备11028696号-11 京ICP证1301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4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