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师资格考试网同步华图教育网考试动态信息:2023年教师资格面试结构化时政热点一本通 面试部(1)。更多关于教师资格,面试结构化时政热点,华图教育网的信息的内容,请关注安徽教师资格考试网,以及安徽华图教师考编(jiaoshitest)认证号和交流群()获取更多招考信息和备考资料。
结构化时政热点
一、时代青年的使命感
热点概述
《中国教育报》指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发出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伟大号召。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青年一代委以重托、寄予厚望,为广大青年成长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赛道上的青春支柱、青春栋梁提供了更为明确的目标指引。
青年者,国家之魂。青年的命运,从来都与时代紧密相连。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持续奋斗。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模拟题
《中国教育报》指出要“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更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结合教育实际,说说如何做好家国一体的“使命教育”?答题点拨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徐徐展开的当下,在党的二十大全面号召下,青年们应该牢牢树立家国一体化意识,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远理想,承担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责任,背负个人、家庭、民族与国家前进的使命,在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但是,现在的学生普遍缺少为公、为国的“使命感”,在教育中引导青少年树立“使命感”势在必行。面对“使命感”薄弱现象,需要究其本源,方可对症下药。
一方面,是因为教育缺位。此处的教育包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中,家长为孩子树立了以高分为导向的学习动机;学校里,老师为孩子确立了以升学为结果的学习目标;社会里,人们为孩子建立了以学历为门槛的就业条件。所以,孩子们心中“使命感”较低。
另一方面,是因为受教育者的阶段性。有些深远的道理需要有所经历后才能懂得。人们常说,等你知道读书好的时候,你已经离开校园了。让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同频振动的目标对求学阶段的青少年来说较难理解,或无法由衷地受到感召。
作为一名教育者,应当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家国“使命感”。
1.学科融合。学校教育的课时存在客观限制,应当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使命教育。所以首先应当发挥思政课、道德与法制课、哲学课、语文课、历史课等在树立家国一体“使命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居安思危,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作素材,为学生树立为民族、国家奋斗的使命感。
2.课后强化。如果不进行课后强化,那么使命感教育不容易内化于学生的日常行为。课堂上的使命教育应当与课后强化相结合,双管齐下才会更有效果。作为老师,课后可以以班级、学校为单位。开展主题红旗下讲话、主题征文、演讲、舞蹈等文体活动。可以设置人物评选,用榜样强化学生的使命与信念。
3.长效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设置长效机制,包括:使命心愿、心愿实施、使命反馈。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了祖国或民族复兴会做哪些日常的小事儿,写出个人的使命心愿,教师收集。后续教师可以不定期跟进学生心愿完成进度,跟进学生的心愿实施进度。最后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对学生的使命感进行反馈和评价。
青年关乎国家命运,只有通过教育,通过不断培养,青年才能成为将来的中流砥柱。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热点概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报告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模拟题
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答题点拨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
必须自觉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注重内涵提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2)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
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积极推进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优质多样、民办教育优质规范,各级各类教育统筹协调、创新发展,从而建立起结构合理、完整的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3)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以均等的受教育权促进教育起点公平,以因材施教促进教育过程公平,以各得其所促进教育结果公平,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缩小教育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差距。
(4)加快教育改革创新,发挥战略性科技力量的作用。
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通过深化办学体制和“放管服”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战略性科技力量的作用。
(5)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推进教育数字化,推进教育资源共享,打破教育围墙,加快建设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学习体系,加快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三、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热点概述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规划纲要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化教育改革。模拟题
如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答题点拨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就是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构建支撑技能社会建设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构建开放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1)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要求,这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环节,也是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关键举措。党的领导统领一切,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就是在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各方面汇集更大合力,把一代代青少年培养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梦之队”,共同营造健康成长环境和良好文明风尚,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更多力量。
(3)在深化改革促进公平上迈开新步。
①基础教育:重点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要努力让青少年儿童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②职业教育: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学习者多种方式就业创业助力,有效提升劳动者技能和收入水平。
③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④民办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在增加公共教育服务供给的同时,更好发挥各方积极性,创新教育服务业态,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大力发展非正规教育,丰富教育类型,满足老百姓对于教育的多种要求。
(4)对标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
要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充分体现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顶层设计意图。“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应沿着“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方向。四、科教兴国战略
热点概述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教育是根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战略引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对“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进行整体谋划,并将“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纳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模拟题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一个单独部分,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对此你怎么看?答题点拨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系统化一体化统筹部署,体现了三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力、强劲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
1.我们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只有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方能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当务之急,是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能占领全球新一轮科技竞争制高点。
落实科教兴国,有以下策略:
1.创建学习型社会
实现科教兴国的目标,需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学习型社会是科技高新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是以它们的出现和发展为基础的。创建学习型社会,需要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需要国家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为科技进步提供强大动力。国家要支持和鼓励企业积极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国家鼓励科普、学习类媒体自我发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科普小视频的形式逐渐培养民众务实、求真、求知的学习精神,建设学习型社会。
2.开展全面教育
科教兴国,基础在教育。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的重视,逐步摆上了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在与“应试教育”的激烈斗争中孕育而出。想要实现科教兴国,应当始终坚持素质教育不动摇,开展全面的教育。
3.构建多元化科教投入机制
我国的主要科教投入方式是国家财政,但是如果能够调动有生力量,让科教投入变得更多、更多样,就能更加促进科教的发展。如引入民间资本,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等。
综上所述,科教兴国是我国提升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而科教兴国更需要靠政府牵头、企业奋进、人民学习,才能自上而下地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方针。五、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热点概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出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论断,强调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要贯彻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持续抓好“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模拟题
如何理解新时代教育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答题点拨
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是党领导教育事业的根本问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对这一根本问题的科学回答,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做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1.持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教育应当与社会对接,因需定教,完善人才培养结构,培养知识型人才的同时,也要面向新兴产业、文化和现代服务业、公共卫生和健康、农业农村现代化等发展需求,加强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培养。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着力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
2.加强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保护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开设实践与劳动课程,着力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开展各级创新大赛,筛选创新人才,探索大中小各学段有机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此加强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3.促进教育公平。布好教育先手棋,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深化区域合作,如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大对中西部、东北地区等教育发展支持力度,形成共同推进教育发展的合力,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还可以建立教育资源云平台,减少东西部教育资源差距。建设教师轮岗制度,鼓励东部资深教师到中西部学校轮岗教学。
新时代,应当吹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号角,通过多方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强国生力军。六、农业强国
热点概述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并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
建设农业强国不仅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也是全球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必将对全球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产生深远影响。模拟题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了“农业强国”,文件指出:要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对此,你怎么看?答题点拨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既是夯实国家安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1.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夯实国家安全的基础。
近年来,国际形势非常不稳定,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是人口大国,耕地资源稀少,虽然粮食连年丰收,但很多农业先进技术和优质种质资源都被国外掌握,面临“卡脖子”的风险。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应对风云突变的国际形势,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必须建设农业强国,补齐农业生产的各方面短板。
2.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定要有强大的农业作为支撑。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
3.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发生了变化,农村居民有增产增收的需求,城市居民有对农业的多样化需求和对乡愁的向往,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通过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升乡村多元价值,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严重制约了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能够充分激发乡村发展潜力,使城乡发展更协调、农村发展更充分,打通城乡经济循环的堵点,充分释放巨大的改革红利和发展动力。
应从各个方面集合多方力量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1.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1)增产。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减少对进口的依赖程度。
(2)减损。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
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
(2)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的振兴,尤其是产业振兴,落实产业帮扶政策,推进乡村产业全面升级。
3.依靠科技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1)提升科学技术水平。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2)强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育壮大农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农业领域卓越工程师等人才队伍,激发农业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
4.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1)服务设施建设。组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2)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法治教育,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农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自觉遵守村规民约。七、守正创新
热点概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揭示了“坚持守正创新”所蕴含和遵从的三重逻辑。模拟题
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请谈谈你的理解。答题点拨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守正守的是正道,创新创的是新局。只有在创新基础上的守正,才不会固步自封;只有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才不会偏离方向。下面我就“守正创新”谈谈自己的理解。
唯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回顾我们的百年党史,“守正”贯穿始终, 从党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走自己的路”。我们始终坚持了自己的方向、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正是因为做到了“守正”,我们才做到了不断进取。
唯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不管是四十多年前创新性地提出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开放的标准,还是刚刚取得胜利的精准扶贫,再或者是目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跨省通办政务服务模式的提出等都是我们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作为。一个国家只有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发展的动力。
那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应该将“守正创新”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第一,坚守正道。我们应该恪守为民的情怀,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用实干和奋斗,去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勇于创新。遇到问题、遇到挑战,要敢于跳出常规思维、刻板做法,结合新时代的需求与方法,创新性地提出新的思路,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做到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才能做到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八、强师计划
热点概述
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着力推动教师教育振兴发展,努力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含幼儿园、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为加快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了15项强师的战略性举措,是对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涉及教师数量、结构、素质等方方面面,其中提升素质是重点,而提升素质又以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提升教师素质,要点有三:一是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推进,提高职前培养质量,提高职后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二是补短扶弱,重点提升农村学校、城市薄弱校教师的培训质量;三是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基础教育领域从教。模拟题
2022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谈谈如何建立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答题点拨
1.概念
高质量教师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以高素质教师人才培养为引领,以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以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促进教师数量、素质、结构协调发展,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创新。
2.问题
(1)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2)师德师风问题时有发生;
(3)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创新;
(4)教师资源灵活均衡配置面临体制机制障碍。
3.措施
(1)实施保障
①组织保障。建立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工作协调制度;
②政策保障。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和标准,制订出台当地教师激励支持政策;
③经费保障。严格落实经费监管制度,规范经费使用,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2)具体措施
①以高水平师范院校为引领,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②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提升教师培养层次;
③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为重点,推动师资优质均衡;
④以深化评价改革为牵引,提升教师队伍治理水平;
⑤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抓手,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提质增效。九、劳动教育
热点概述
随着劳动教育被正式写入党的教育方针,尤其是《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的相继颁布实施,劳动教育实践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模拟题
在新时代,我国劳动教育面临着什么样的危机和问题?应当采取什么措施,使社会、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来促进劳动教育?答题点拨
1.概念
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2.问题
①劳动教育容易被忽视;
②对“劳动”概念的理解过于窄化;
③学校劳动教育的弱化;
④劳动育人功能亟待加强;
⑤劳动教育实施中的“片面化”“形式化”。
3.措施
①树立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营造劳动教育文化氛围;
②学校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践;
③政府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督导和评价机制,引导劳动教育健康发展;
④家庭引导孩子养成劳动习惯,树立孩子健全人格;
⑤调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元力量,形成劳动教育多方合力。十、新时代学校体育
热点概述
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就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提出《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模拟题
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怎么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答题点拨
(一)目标
到2022年,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
(二)举措
1.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1)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
(2)加强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
(3)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
(4)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
(5)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
2.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1)配齐配强体育教师。
(2)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
(3)统筹整合社会资源。
3.积极完善评价机制
(1)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
(2)完善体育教师岗位评价。
(3)健全教育督导评价体系。
4.切实加强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
(2)加强制度保障。
(3)营造社会氛围。十一、五育融合
热点概述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次确立了“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教育体系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
“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是对新时代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整体回答,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嬗变,确证了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融合育人的教育发展实践之路,这已然成为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基本方向。模拟题
如何通过教学实现五育融合?答题点拨
1.概念
五育融合旨在寻求育人目标、育人过程、育人结果的整体转变,是对传统“五育分育”模式的结构性改造,是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五育”并举、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
2.问题
在教育实践中,由于受到智育独大的教育评价观根深蒂固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依然存在着表现为“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的五育失衡问题;“五育”常常被割裂开来,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甚至“互不往来”,造成了“育分不育人”的可怕后果。
这种情况如不彻底改变,将会阻碍核心素养本位的教育改革,甚至延缓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
3.措施
(1)树立五育融通式教学基本理念;
(2)构建五育融通式课程结构体系;
(3)发展多元主体的融合育人能力;
(4)营造五育融通式生态环境。十二、家庭教育
热点概述
为了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了家庭教育的概念、根本任务、责任及要求。模拟题
谈一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双减政策之下,家庭教育应该如何转变?答题点拨
1.概念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一般指一个人从出生到组成自己的家庭之前所受到的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有意识的知识传授、道德教育和无意识的家庭生活氛围的陶冶。
2.意义
①加强家庭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②加强家庭教育,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
③加强家庭教育,是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必然之举。
3.双减需要家庭教育的协作
①家长引导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和学校教育合作完成双减的落实;
②学校要强化家庭教育指导,做到真正家校合作;
③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重视培养综合素质。十三、人工智能
热点概述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传统领域的大数据化、智能化将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教育行业与人工智能的契合度非常高,包括知识的明确性、内容的重复性等,所以人工智能与教育行业的结合正在成为人工智能应用的一个热点。模拟题
人工智能正在不断地进步,教师职业能否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能够取代教师的哪些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答题点拨
1.教师职业不会被取代
2.能被取代的部分
人工智能可以把教师从繁重的工作负担中解放出来。比如,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阅卷、分析试卷,机器人助教还可以代替教师管理学生、打理日常事务、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3.不能被取代的部分
(1)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精神发育和价值观形成。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4.总结
人工智能是教师的助手,采用协作的模式。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不会被取代,并不意味着所有教师都不会被淘汰。重复性、机械性工作可以交给人工智能,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及时关注最新技术进展,掌握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和问题的能力。十四、数字教育
热点概述
作为“数字中国战略”的一部分,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是贯彻国家战略的应有之义。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也将“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列为重点任务。教育部以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抓手,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
2022年3月28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聚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赋能社会、教育创新等五大核心功能,持续更新迭代6个版本,构建起“三平台、一大厅、一专题、一专区”的格局,包括中小学、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大资源平台,提供26项政务服务,上线“学习二十大云课堂”“树人课堂”等6个专题,接入15个试点省份智慧教育平台。截至目前,平台汇集了基础教育课程资源4.4万节、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6628门、高等教育优质课程2.7万门,累计共享就业岗位1370万个。模拟题
对于推进数字化教育,你怎么看?答题点拨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在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于国家大力提倡的数字化教育,我十分的支持。
首先,数字化教育能减少人员聚集,降低交叉感染流感及新冠的风险,还能确保停课不停学。再加上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网络教学平台也越来越完善,老师对于如何开展高效网课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次,数字化教育给老师们也提供了一个经验交流的宝贵平台。通过网络平台的桥梁作用,越来越多名师的优质课程能被接触到,全国各地的教师足不出户就能实现优质课听课,对于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以及教师专业成长,都具有重要作用。最后,数字化教育无疑是更高效的一种模式。计算机能大大提升我们的办公效率,不论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是线上授课,线上资料管理等,网络无疑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高的效率,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教育的实现,很好地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对于更好地推进数字化教育,我觉得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教师队伍需要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字化教育的益处。虽然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已经渗透到教学工作的日常,但仍有部分教师觉得数字化办公有难度从而减少甚至排斥使用。与时俱进也是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从观念上接受数字化教育,走出舒适区,努力学习相应技能,跟上时代发展。学校要加强数字化教育的普及。虽然城市里对于数字化教育的实践已经渐渐成熟,但不少乡镇还是更偏向于传统的教学,老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比较欠缺,家长的接受度也需要提高。学校应通过积极实践以及培训、交流,提高教师队伍对于数字化教育的接受度以及应用能力,促进家校沟通,让家长切实体会到数字化教育的好处。数字化平台的搭建应更加完善更加高效。从一师一优课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网络平台越来越完善,也期待将来能实现搭建更好的平台。
总而言之,数字化教学是时代的产物,希望通过不断的实践,将来能实现更大的价值。十五、2022年新课标
热点概述
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
各门课程基于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明确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一步优化了课程设置,九年一体化设计,注重幼小衔接、小学初中衔接,独立设置劳动课程。与时俱进,更新课程内容,改进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注重学科内知识关联、学科间关联。结合课程内容,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提出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通过增加学业要求、教学提示、评价案例等,增强了指导性。模拟题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版(2022年)》颁布的理念是什么,结合你报考的这门学科来谈一谈?答题点拨
1.概念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版(2022年)》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要求,提出了深化改革重点,进一步增强了义务教育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指导性,为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绘制了育人蓝图。
2.理念
(1)核心素养为主导(报考学科的核心素养);
(2)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特征(举例子说明学科的内容);
(3)实践育人的重要性(举例子说明学科的实践方面)。
3.总结十六、大单元教学
热点概述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深化教学改革中指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这为“大单元教学”“推进综合学习”进一步探索、尝试和完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模拟题
谈谈你对大单元教学的理解?答题点拨
1.概念
单元整体教学,就是把一个单元看成一个有机的学习和认知整体,即在明确的学习目标统领下,对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关注知识逻辑,注重学生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课文内容之间的联系,充分彰显单元学习的价值,使学生的学习既有明确的目标,又有清晰的路径,进而最大可能地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素养提升。
2.意义
(1)弥补课时教学对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联系性等体现不够的问题,具有贯通学科核心素养与课时教学目标的基础性作用。
(2)单元整体教学有助于教师联系和研究课程标准,并依据课程标准更好地分析和处理单元内容,抓住问题本质、突出内容重点,化解学习难点,提高教学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3)单元整体教学有助于教师把握和了解单元中蕴含的思想和方法,并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渗透,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3.运用
(1)立足大概念,重构教学内容;
(2)转变学生观,发挥学生主体;
(3)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主体情境。十七、立德树人
热点概述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从党的十七大确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到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重要地位不断凸显。模拟题
结合你对教育的理解以及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谈谈如何强化“立德树人”?答题点拨
1.概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以立德为核心,以树人为根本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
2.问题
(1)立德树人规划行动路径不健全,落实简单机械化;
(2)立德树人政策理念认知不深入,政策执行失真;
(3)立德树人教育行政生态不完善,落实工作根基脆弱;
(4)协同育人机制完善与建构存在难度,教育合力有限。
3.实现路径
(1)科学观念: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机制;
(2)全面协同:构建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
(3)融会贯通:构建大中小幼立德树人一体化机制;
(4)转变方向: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构建学科育人的整合机制。十八、《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热点概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了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骤,这两步就是从2020-2035;从2035-2050年划分的;关于教育,同样的,第一步划分到2035,这一步非常关键,也非常重要。模拟题
1.《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哪八大理念?
2.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3.推进教育现代化2035年我国的主要发展目标是什么?
4.《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哪些战略任务?其中核心任务又是什么?答题点拨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贯穿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主线。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5年努力,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2035年教育现代化主要发展目标:一是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二是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三是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四是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五是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六是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七是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八是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一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三是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四是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五是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六是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七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八是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九是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十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这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求、核心任务。十九、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热点概述
全国教育大会是2018年9月10日教师节在北京召开的。这个大会虽然过去了较长时间,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模拟题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教育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什么是双一流?四个意识是什么?四个自信是什么?此外,还可能请考生结合实际,谈谈怎么认识或理解某个内容。答题点拨
1.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2.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2)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3)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5)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
(6)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
(7)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3.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什么人。
4.习近平对教师提出了“六要”
(1)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
(2)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
(3)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
(4)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
(5)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
(6)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5.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6.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7.双一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8.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党组织要增强“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十、教育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
热点概述
2022年,教育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着力化解疫情影响,创新方式方法,精准施策,持续优化,有效推动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走深走实。模拟题
保护“心灵之窗”,关注用眼健康,如何通过切实可行的活动来呵护孩子的眼睛?答题点拨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水平迅猛发展。孩子接受知识的方式不再拘泥于课本,更多的信息可以从网络平台获得。在这种接受大量网络信息的情况下,孩子忽略用眼卫生,导致近视频发。
为了做好近视防控的教育,各部门加强了相关的呵护学生用眼健康的活动举办。为了让活动切实可行,达到近视防控宣传的效果,落实到真正保护孩子的眼睛上来。类似活动可从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使命;丰富形式内容,增强宣传效果;明确任务职责,加强协同配合等方面来进行,将此类活动办好、办强。
1.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使命:青少年生长发育阶段是处于大量汲取知识的旺盛时期,作为管控学生视力责任的家长教师,要加强对于青少年的电子设备监管,降低学生的电子产品接触率,减少用眼时间,避免用眼过度导致视力下降。
2.丰富形式内容,增强宣传效果:比如近视防控宣传教育主题活动,通过高水平,专业化的宣讲辅导,让保护儿童青少年眼健康意识深入学校、深入师生、深入社会大众,让全社会更加关注儿童青少年眼健康问题。宣讲团要将宣讲与指导相结合,丰富宣讲形式,提高宣讲质量,确保宣讲效果,为全面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作出积极贡献。此外,还可以进行近视防控宣传教育公开课、大课间活动、护眼歌典联唱等特色活动开展和项目展示。
3.明确任务职责,加强协同配合:学校在进行大课间眼保健操时,要落实到位,确保学生进行了用眼放松。各科教师在进行网课授课时,要注意提醒学生进行远眺,适当的放松眼睛。同时,各责任人应该要求少年儿童加强个人用眼卫生,抵御视力下降。通过家、校、社三方合一,共同呵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灵之窗,关注儿童青少年用眼健康,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二十一、“幼小”衔接巧融合 无缝对接助成长
热点概述
随着新学期的到来,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跨进了小学校门成为了小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如何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新变化,学习新课程新知识。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要求从当年秋季学期开始,各省(区、市)全面推行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把一年级上学期设为入学适应期。模拟题
幼小衔接要做好,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答题点拨
幼小衔接是儿童们进入到小学教育当中比较关键的过渡期,很多家长会在幼小衔接上感到焦虑。伴随着双减政策的开展,部分家长认为幼小衔接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那么,我们的教育部门针对幼小衔接,也展开了不同的规划。我认为幼小衔接要做好,首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课程方面:对于幼小衔接的课程,可以以结对子的方式,在幼儿园阶段,为了做好铺垫和过渡,可以开设相关的幼小衔接课程,从身心,生活,学习,社会准备等方面形成一定的幼小衔接课程规划,循序渐进地让幼儿了解小学生活,提前做好准备。可以与一些试点学校做好沟通,请小学的教师到试点幼儿园进行授课,让幼儿感受小学阶段教师的教学风格,提前了解小学学习生活。
教研方面:为了共同构建完整的幼小衔接课程,在教育教研上,也需要幼儿园、园方与小学共同组建团体联合教研。拟定合理的书籍教材,作为课程的依托,包括PPT展示的设计,课程教学环节的大概内容,课程的体系构建等等。通过联合教研,结对子的三方逐渐达成共识。幼小衔接不仅限于儿童的知识准备,更重要的是自理能力准备,心理和环境适应性准备等。幼儿园和小学把这些不同层面的需求,设计到各自的课程体系里,并定期对相应的实践探索进行经验总结。
组织方面:组织幼小衔接过渡和试点,需要教育部门印发相关的指导意见,以及学校和各园区配合,共同开展活动。作为教师队伍当中的幼儿园园长,作为小学所派出去上课的教师,都需要明确幼儿的特点,在举行的相关活动中注意方式。对接方面,可以由相关的园区划定的升学学校伸出援手,做好试点,学生能够提前熟悉环境,以顺利过渡到将来的升学当中。
根据幼儿将来步入小学所接受的素质教育为中心点反推,那么在幼小衔接的课程当中,也可以适当的进行小学科学综合实践劳动教育,以及将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拟定成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提前接触素质教育的类型,在活动中以玩耍的形式,感受小学教育的美好。二十二、从“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
热点概述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国家连续实施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把实现“幼有所育”置于解决民生问题之首、《“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颁布与实施……十年来,学前教育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学前教育面貌呈现格局性变化,从“幼有所育”向“幼有优育”快速转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模拟题
从“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对此你怎么看?答题点拨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自小开始,为终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大民生工程,关系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党和国家事业未来。学前教育从“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说明学前教育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这是一个向好趋势。
首先,“幼有所育”是指凡是幼童都必须得到应有的养育。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地加大了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增加优质普惠学位资源,逐步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
其次,“幼有优育”是在“幼有所育”的基础上,对学前教育提出的进一步的要求。是学前教育从数量到质量的整体飞跃。有利于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了实现“幼有优育”,各地区不断提升幼教师资力量,幼教师资队伍培养体系日趋完善。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是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有力保障和关键支撑。一方面,幼儿园教师培养规模持续扩大。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为良好的教学打下基础。从师资数量到教学质量,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除此之外,伴随各级各类幼儿教师培训项目的实施,教师职后培训全覆盖正逐步实现,这也使得教师的保教能力得到稳步提升。
最后,在实现从“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的过程中,在各个环节我们都需要不断的强化监督措施,避免因为监督不力而产生的各项问题。对家长来说,家长能够更加放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对于幼儿园来说,能够更好地践行自己的教育责任,形成良好的园风园气。对于社会来说,能够形成正确的舆论风气,增强对学前教育的信任感,除此之外,积极健康且三观正确的未来的接班人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总而言之,从“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体现了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也体现了政府的责任与担当,更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二十三、全面提升特殊教育办学质量
热点概述
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根据中央有关文件要求,近日,教育部印发了《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
《评价指南》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特殊儿童成长规律和特殊教育发展规律,加快建立以适宜融合为目标的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体系;要坚持正确方向、育人为本、统筹兼顾、以评促建,全面提升特殊教育办学质量,促进特殊儿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评价指南》根据特殊教育办学特点,明确了政府履行职责、课程教学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组织管理、学生适宜发展等5方面评价内容。在政府履行职责方面,包括坚持正确方向、统筹规划布局、改善办学条件、强化经费保障、健全工作机制5项关键指标,旨在促进地方政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对特殊教育工作的领导,落实“特教特办”完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提升特殊教育保障水平。模拟题
关于教育部印发的《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你怎么看?答题点拨
随着对特殊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人们对于特殊教育的重视也与日俱增。我觉得《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的印发,意义重大。
首先,《评价指南》要求遵循特殊儿童成长规律和特殊教育发展规律,加快建立以适宜融合为目标的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对于特殊儿童来说,能得到更加专业、系统的教育,更好地促进他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其次,对于特殊教育学校来说,《评价指南》给出了方向性的要求,师资队伍建设更加规范,课程实施上更加高效,学生也能接受更加适宜的教育,能够很好地提升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质量。最后,对于当地政府来说,能够在抓好普通中小学办学的同时,将特殊教育这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落实到位,使每个孩子都有学上、上好学。
我觉得,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更好地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
第一,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应遵循《评价指南》的要求,严格地进行选拔、培训和考核。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情况复杂,需要专门的专业人士执教,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严抓。第二,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设计体系需要完善,设计出更加有针对性的、切合孩子身心情况的课程,并严格实施,实时监控效果,随时调整。第三,社会媒体应当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开办进行正向的宣传,让更多家长了解到自己孩子能够接受专门的教育,保证特殊孩子健康成长,将来融入社会。
我相信经过不断实践,特殊教育的办学能做得越来越好,特殊儿童能接受到越来越好的教育。二十四、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
热点概述
8月22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教材插图问题的调查处理通报,并同步发布排查情况和插图重绘工作情况等。从社会大众普遍舆论、有关媒体平台互动评论来看,发布结果兑现了承诺,回应了民意。事件的调查处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材育人功能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教育主管部门全面加强和改进教材工作的坚定决心和行动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正因为教材建设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是教育教学的关键要素、立德树人的基本载体,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针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教材插图问题,2022年5月成立调查处置工作组,通过约谈相关人员,调阅原始资料,听取专家意见,征求一线教师意见等方式,认真调查核实。从调查处理通报可以看出,整个调查直面问题真相,清晰划分责任,既指出了教材插图存在的三方面问题,也对教材编制单位存在的问题和主管部门的责任进行了明确认定,对责任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做出了严肃处理。
教材无小事。教育部依法依规对有关单位和27名失职失责人员进行严肃追责问责,被追责的既有主管部门,也有直接责任单位,调查不回避问题、处理不避重就轻,体现了教育部门高度负责的态度,也表明了教育主管部门以扎实行动确保教材体现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的责任担当。
在调查处理的同时,教育部积极推动教材插图问题的整改,并如期完成插图的重绘工作,公布的部分重绘插图获得广大网友认可。在此基础上,教育部门举一反三,对全国中小学教材教辅和进入校园课外读物的插图及内容进行了全面排查整改,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近350位专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中小学在用的359套2487册国家课程教材等进行全面审读,以扎实的工作进一步规范教材教辅。模拟题
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教材插图问题的调查处理通报,在调查处理的同时,也积极推动教材插图问题的整改。对此你怎么看?答题点拨
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科书作为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是立德育人的关键,更要谨慎对待。但是当下部分教科书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成年人的成长,这种现象值得深思,应该及时整改,发挥教科书应有的作用。
这种不良插图事件会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影响儿童的审美观念以及价值观念的塑造。教科书是儿童学习的重要工具,其中的画面文字会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未成年人正处在审美的启蒙阶段,对于教材也会进行学习和模仿。涉事教材中的插画画风粗鄙,这会严重影响孩子对美的认知与感受,也和我们的传统真善美的价值观念相违背,更可能会把孩子引入歧途。
其二,从长远来看,更加会影响一个国家文化的长远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最深沉的内涵,但是作为传授知识的教科书都存在问题,这会严重干扰文化的传承,甚至影响到文化自信。
无风不起浪,凡事不有因。出现这种不良插图事件也值得我们去深究原因。一方面反映了教材的审核机制存在着问题。可能在之前的审核中更加注重的是文字的审核,而忽略了对图画的考察。另外网络上也出现过对教材的质疑声,但并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所以在此时才会受到民众的讨伐。另外反映的是当下国际竞争的新形势,尤其对于文化的渲染。当下一些国人过分追捧外国文化,对外国文化的过分宣传也会对当下国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材内容事关下一代的教育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为了全面落实教材编写、审核、出版、发行等主体责任,可以做好如下安排:
第一,严格审核机制,从源头把关。教育主管部门对教材的审核更要审慎对之,从文字到内容到图片都要严格审查,实行责任追责机制,出现问题,一查到底。
第二,畅通反馈渠道,接受全民监督。在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核时还可广泛征求大众意见,多考虑社会影响、社会价值,做好法律与社会道德的风险评估,接受全民的监督,再做最终定夺,事关下一代的教育,“小事”不小。创作者肩负着更多社会责任,更应对绘本呈现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查,以免对孩子的行为举止产生误导。
只有高标准严要求,才能以敬畏之心编写教材,以精品教材启智增慧、培根铸魂。二十五、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
热点概述
教育部在前期广泛调研、公开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规则》回应了社会关切的教育热点问题,在起草过程中就受到了各方面高度关注。《规则》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做出规定,系统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属性、适用范围以及实施的规则、程序、措施、要求等,旨在把教育惩戒纳入法治轨道,更好地推动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规则》于2021年3月1日起实施。教育部积极指导推动各地、各校贯彻落实《规定》,依据《规则》健全教育惩戒的实施、监管和救济机制,让学校、教师会用、敢用、慎用教育惩戒,让家长、社会理解、支持、配合学校、教师教育和管理,共同营造良好教育生态。模拟题
你怎么看教育部制定的有关教育惩戒的条例?答题点拨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是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和规范学校、教师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制定的,《规则》的出台对于教师教育管理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老师,在实施教育惩戒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育人为本。应当基于关爱学生的宗旨、符合育人规律,达到教育学生遵守规则、增强自律、改过向上的目的。
2.合法合规。应当以事先公布的规则为依据,尊重学生基本权利和人格尊严,遵循法治原则,程序正当、客观公正。
3.过罚适当。应当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个性特点、身心特征、认知水平、一贯表现、过错性质、悔过态度等,选择适当的惩戒措施,实现最佳教育效果。
4.保障安全。应当事先了解学生行为动机、判断行为性质,并注意方式、场所和环境的安全,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如果我成为一名教师后,我一方面要及时了解、学习国家有关的教育法律法规,让自己的教育行为能够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也要慎用惩戒措施,因为毕竟是对学生的惩戒,多少都会对学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尽量避免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二十六、校园欺凌
热点概述
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校园欺凌导致的悲剧在我们身边屡屡上演,一方面严重危害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模拟题
造成校园欺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止校园欺凌?答题点拨
(一)原因
1.学生自身,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寻求认可的心理和负面情绪,身心的不成熟导致选择不恰当的方式表现自己或宣泄情绪。
2.家庭层面,家长未能给予学生良好的三观培养,父母过度管教或溺爱行为导改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也未能做好孩子的榜样。
3.社会层面,不好的社会风气给青少年带来了不正确的价值观。
4.学校层面,一是未能给予安全的校园环境,对不良行为惩罚不当;二是未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给予重视。
(二)措施
1.社会层面,媒体要正确进行舆论导向,对校园欺凌说不,建立网络信息求助平台,设立求助、举报热线,以便欺凌问题的发现,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欺凌。
2.学校层面,创造安全校园环境,如利用监控减少校园死角;通过问卷调查、心理访谈对学生心理发展情况进行跟踪,对状况异常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开展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生命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3.教师层面,对校园欺凌事件积极应对,杜绝逃避心理;平等尊重每一位学生,不歧视差别对待,做为人师表的典范。
4.家长层面,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不过分控制或溺爱,擅长倾听,学会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感受孩子的情绪变化。
总之,学生是发展中人,青少年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防止校园欺凌刻不容缓,采用校内校外结合、家校社协同的方式,对校园欺凌说不,给青少年成长一片净土。二十七、生命教育
热点概述
生命教育指的是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养成正确的生死观。正确有效的生命教育可以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保证心理健康,让学生健康成长。
当前我国青少年轻视生命、残害自己他人的现象层出不穷,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认识、尊重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作为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健康教育。模拟题
作为老师,如何做好生命教育工作?答题点拨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教育活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有所成的前提必须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近年来,发生了不少学生遭遇挫折后产生极端行为的现象,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首先,要把生命教育渗透于班级活动当中,贯穿于班级建设,融入到班级活动,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宝贵,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珍惜当下生活。
其次,要从多角度进行生命教育,可以从安全教育、逃生教育等生存教育出发,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可以从感恩教育、分享教育等情感教育出发,教育学生能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以从挫折教育出发,正确的挫折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素质。要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生命的宝贵,时刻关注学生们的学习和心理状态等等。
再次,要组织丰富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实践的重要性,生命教育要想起到育人作用,学校就要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比如说可以开展种植植物或领养动物活动,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奥妙和顽强,从而敬畏生命。
总之,如果我有幸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老师,我会高度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工作,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二十八、“人民教育家”于漪
热点概述
在我国历史上,大规模的颁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情形比较少,所以就显得比较珍贵。在2019年的授勋仪式上,于漪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模拟题
你最尊敬的教育家是什么?你最崇拜的人是谁?教育界中对你影响比较大的人是谁?答题点拨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如今已是耄耋之年。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代表作品:《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于漪文集》等。
1978年获全国首批特级教师,先后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称号。2018年获上海市教育事业杰出贡献奖,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于漪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漪“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9月25日,被评为“最美奋斗者”。
教学经验方面:关于怎样上好一堂课,于漪的主要经验是:
第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蕴含的深意”;
第二,“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
第三,“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感情”;
第四,“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第五,“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
教学特点:
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把做人、育人作为教师工作的制高点,坚持以人为本,教书育人,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思想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把语文教学和情操熏陶、知识传授、智力开发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她用爱祖国、爱学生的激情时时燃烧着自己,也不断感染着周围的人,被誉为师德标兵。
几十年来,于漪老师始终投身教育第一线,呕心沥血,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改革、探究和思索,使她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她的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时代性、前瞻性和创新性。
个人语录:
1.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2.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因为,“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
3.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首先要“知如泉涌”,而且要有伟大的人格力量。
4.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师人格为依据: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
5.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所谓合格,就是不负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二十九、“四有”老师
热点概述
习主席提出“四有”老师,是在第30个教师节的时候,这“四有”本质上是从教师的精神层面提出的,因为技能是可以学习的,是有限度的,然而,精神层面却深不见底,更何况在师德建设任务十分繁重的今天,更要强调精神。模拟题
习主席提出“四有”好老师,具体指什么?新时代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是什么?如何做一个新时代的好老师?答题点拨
1.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四有”好教师。“四有”主要指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2.新时代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崇尚的师德、广博的学识、扎实的基本功、健康的心理素质、终身学习的理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具有创新精神。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具有十分强烈的质量意识,要真正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方面下功夫。一个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激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育人之果。热爱学生,是教师全部职业活动中最宝贵的一种情感,没有对学生的爱,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教育,教师应当把它无私地奉献给全体学生。爱是打开心扉的钥匙,要把真挚的爱融入整个班级之中,不仅要爱那些好学生,更要爱那些缺点较多的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教师这里得到一份爱的琼浆,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更加自爱、自尊、自强和自信。然而,教师只有“爱的教育”和“奉献的教育”还远远不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才是教师在爱学生这一基础上的发展方向。
总之,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有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一个合格的教师,应以虚怀若谷的胸怀,诲人不倦的精神,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去照亮学生的心灵,去培养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适应时代发展。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努力学习,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并紧紧围绕新时期师德素质要求和师德规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教师,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的教师。三十、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热点概述
一、坚定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及其他场合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自觉爱国守法。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宪法原则,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三、传播优秀文化。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不得通过课堂、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
四、潜心教书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不得违反教学纪律,敷衍教学,或擅自从事影响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
五、关心爱护学生。严慈相济,诲人不倦,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不得歧视、侮辱学生,严禁虐待、伤害学生。
六、加强安全防范。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保护学生安全,防范事故风险;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突发事件、面临危险时,不顾学生安危,擅离职守,自行逃离。
七、坚持言行雅正。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举止文明,作风正派,自重自爱;不得与学生发生任何不正当关系,严禁任何形式的猥亵、性骚扰行为。
八、秉持公平诚信。坚持原则,处事公道,光明磊落,为人正直;不得在招生、考试、推优、保送及绩效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等工作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
九、坚守廉洁自律。严于律己,清廉从教;不得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或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不得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教辅材料、社会保险或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
十、规范从教行为。勤勉敬业,乐于奉献,自觉抵制不良风气;不得组织、参与有偿补课,或为校外培训机构和他人介绍生源、提供相关信息。模拟题
新时代教师的十大准则有哪些?说三点以上。
答题点拨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出台是为了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水平,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的,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中包含:
第一,坚定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及其他场合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
第二,潜心教书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不得违反教学纪律,敷衍教学,或擅自从事影响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
第三,关心爱护学生。严慈相济,诲人不倦,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不得歧视、侮辱学生,严禁虐待、伤害学生。
第四,规范从教行为。勤勉敬业,乐于奉献,自觉抵制不良风气;不得组织、参与有偿补课,或为校外培训机构和他人介绍生源、提供相关信息。
作为教师,我们要用十大准则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用心做教育,踏实做好本职工作。
本文链接:https://ah.huatu.com/2023/1024/2742748.html
——相关阅读——
辅导课程--2023教师资格考试网络课程|图书资料|面授课程
招考信息--2023安徽教师资格考试公告|普通话测试报名公告
考试相关--2023安徽教师资格考试报名|教师资格认定公告
备考资料--安徽教师资格笔试试题|面试试题
更多资讯请继续查看:安徽教师招考网(https://ah.huatu.com/jiaoshi/)、安徽教师资格证考试网(https://ah.huatu.com/jiaoshi/zige/)。
以上是2023年教师资格面试结构化时政热点一本通 面试部(1)的全部内容,更多资讯请继续查看:安徽教师资格考试网(https://ah.huatu.com/jiaoshi/zige/)、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网(https://ah.huatu.com/jiaoshi/)。
本文【2023年教师资格面试结构化时政热点一本通 面试部(1)】来源于华图教育网,具体最终信息请以华图教育网为准!
(编辑:子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