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信息备考资料考试题库|面授课程网校课程图书| 试题库职位库直播|微信微博师资

  • 在线客服咨询
    教师考试 在线咨询
    合肥 在线咨询
    安庆 在线咨询
    蚌埠 在线咨询
    亳州 在线咨询
    巢湖 在线咨询
    池州 在线咨询
    滁州 在线咨询
    阜阳 在线咨询
    淮北 在线咨询
    淮南 在线咨询
    黄山 在线咨询
    六安 在线咨询
    马鞍山 在线咨询
    宿州 在线咨询
    铜陵 在线咨询
    芜湖 在线咨询
    宣城 在线咨询
    华图商城 在线咨询
    0551-63635866
  • 教师招聘面试:高中地理《形成土壤的影响因素》

    2023-09-22 17:54 来源:安徽教师招考网

      安徽教师招考网同步安徽教师招考网考试动态信息:教师招聘面试:高中地理《形成土壤的影响因素》。更多关于教师招聘,面试,高中地理,形成土壤,影响因素,安徽教师招考网的信息的内容,请关注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以及安徽华图教师考编(jiaoshitest)认证号和交流群(教师招聘考试微信群)获取更多招考信息和备考资料。

    一、课标与教材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选自人教版(2019版)地理1第五章第二节《土壤》这一节中的第二个框题。土壤是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综合体,也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通过土壤与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相互关系的介绍,引导学生较为综合地认识自然环境。教材首先整体说明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其次分段详细介绍每种因素如何进行影响,并配有相应图片,最后介绍人类活动也是影响因素之一。本节内容综合性较强,也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图片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初步形成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观念。

    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这条课标要求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找到符合要求的土壤剖面或土壤标本,简单分析阐述各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且重在说明影响结果。根据本条标准,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相关图片、视屏等资料,说出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并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2.通过小组根据资料讨论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提高资料分析、团结协作,交流互助的能力。

    3.明确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土壤这种资源合理利用的方式,逐步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协调的观念。

    根据课标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学情与教法

    对于土壤,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对其都有感性认识,也能够意识到与植物生长或农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而对于土壤在整个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形成则比较陌生,尤其是土壤具体的形成过程,学生们之前也并未接触过相关知识。因此,我会采用直观式教学的方式,通过展示大量土壤形成多成的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土壤形成的过程,进而分析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学生对较为抽象的部分自然因素还不能完全进行自主分析,故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难点。

    总的来说,本节课与实际联系较为紧密,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土壤标本,或者条件允许,也可以带学生到郊外实地观察土壤剖面,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际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将采用设疑导入的方式。上课伊始提问学生们每逢月底,我们总会看到一个新词出现,它就是“吃土”。大家知道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那大家又知道土是怎么来的吗?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知识回顾

    新课教学之前我会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分别学了哪些土壤,然后与学生共同总结根据不同的土壤划分依据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土壤。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的方式,帮助学生简单温习之前所学知识内容,并结合不同土壤引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体现知识的联系性。

    2.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

    首先,我会出示《土壤成土过程示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并思考:为什么土壤各不相同?土壤发生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然后,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并得出: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它导致土壤各不相同。当岩石破碎后就会成为成土母质,经过植物在成土母质中扎根,促进了土壤的进一步发育,并增加了土壤的有机含量,之后通过降水不断渗透到土壤深处,促使土壤进一步发育。因此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影响土壤质地。

    之后继续展示《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生物循环)示意图》,询问学生: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经过还有什么因素影响了土壤的形成?它又是怎么影响的?并得出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能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形成腐殖质,促进富集营养元素,进而影响土壤性质。

    最后会让学生们以地理小组的方式,参照以上学习方法,结合给出不同气候下土壤类型图、山顶到山底的土链分布示意图以及土壤发育时间序列示意图等资料,自学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土壤的形成?他们分别是如何影响的?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并选出小组代表进行结论分享,最后综合各方面想法,得出结论: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其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水热状况直接影响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及物质积累和淋湿;二是控制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动,影响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决定养料物质循环的速度。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地貌可以影响坡度、坡向进而影响水热组合。在自然状态下一般100年到1000年会形成20厘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

    【注意事项】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要注意让每一个学生畅所欲言,避免一个学生的个人思考代替其他人的思考。通过多幅图片呈现知识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多角度分析其成因,养成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3.土壤形成的人为因素

    教师提出疑惑:除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是否也会对土壤产生影响?激发学生自主思考。通过师生探究最终得出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也极为深刻。土壤受人类长期耕作、培育,会形成利于农业生产的土壤。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置,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发现的精神并培养学生们的综合思维,多角度分析问题。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新课教学完之后,我会充分利用课堂资源,让同学们结合本科所学解决课后活动题“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学生们通过运用新知可得出三种土壤现象的主导因素分别是:成土母质、气候、地貌。其中紫色土是由紫色砂页岩作为成土母质,逐步发育而来,紫色土是在频繁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北方由于气候淡热、干燥,一年较多时间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因而土壤有机质矿质化分解受到阻碍,有机质保留土壤中;而南方恰恰相反,气候湿热,一年中大多时间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因而土壤有机质大量被矿质化分解,保留于土壤中的有机质较少;洪积物和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越往边缘颗粒物越细;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

    【设计意图】运用本课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既能在课堂上检测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能够让同学们意识到地理就在身边,要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且根据不同地区土壤不同,形成区域认知。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在当地采集土壤样本并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土壤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回顾知识点,达到对知识的再次巩固;利用查找相关资料的方式,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从生活着手养成学生们用地理思维考虑问题的习惯,并运用本节课知识进行实践,提升地理实践力。

    关注公众号

      本文链接:https://ah.huatu.com/2023/0922/2722982.html

      ——相关阅读——
      招考信息--2023安徽教师招聘公告|职位表|历年分数线

      面试相关--2023安徽教师成绩查询|排名|资格复审|面试公告

      备考资料--安徽教师招聘历年试题解析|备考资料

      推荐图书--2023安徽教师招聘图书网课|笔试课程

      辅导课程--2023教师资格笔试网络课程|图书资料

      以上是教师招聘面试:高中地理《形成土壤的影响因素》的全部内容,更多资讯请继续查看:安徽教师招考网(https://ah.huatu.com/jiaoshi/)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网安徽教师资格证考试网

      本文【教师招聘面试:高中地理《形成土壤的影响因素》】来源于安徽教师招考网,具体最终信息请以安徽教师招考网为准!

    (编辑:安徽华图)

  • 上一篇:教师招聘面试:《七子之歌》说课稿
  • 下一篇:没有了
  • 有疑惑?在线客服帮你

    公告什么时候出?

    报考条件是否符合?

    教师小白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怎么领取?

    历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职位及分数线匹配查询
    2023安徽教师招聘职位表查询

    考试工具教综百分刷题

    招考头条
    照片调整
    直播讲座
    职位查询
    试 题 库
    分 数 库
    每日一练
    刷 题 库
    首页 职位 咨询
    首页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
    京ICP备11028696号-11 京ICP证1301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4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