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遴选三农知识】“十四五”时期“三农”的新目标与新定位
2020-12-30 11:36 安徽人事考试 来源:安徽华图
【2020遴选三农知识】“十四五”时期“三农”的新目标与新定位
【导读】目前中央遴选报名已经落下帷幕,为方便考生熟悉考试形式,做好考试准备,华图遴选网为大家整理了遴选笔试内容,愿各位考生及时关注本站动态,早日上岸。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来,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十九届五中全会以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为要求,首次提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包括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以及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而全面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三农”的新目标与新定位。
突出乡村振兴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为了应对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战略思路是,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充分发挥中国作为全球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集中力量办好国内自己的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成发展新优势。在新的发展战略中,“三农”作为战略后院,就不仅只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更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双循环战略核心环节和战略动力源泉。因为只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才能全面释放和培育最广大乡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从而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有力地激活内需体系中农村这个最大的难点也是最大的空间,有效畅通国内大循环,进一步巩固和全面提升中国的全球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强调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如何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这个决策?以湖南为例,大宗农产品供大于求,优质农产品同质竞争,这两个老大难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必须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长株潭都市农业、环洞庭湖生态农业、大湘南丘陵农业和大湘西山地农业的四大农产品主产区区域分工为前提,在生产环节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在“一县一特”目标下建立各区域农产品品种与质量的“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的约束机制,提高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在流通环节,要着力完善小农户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利益联结机制,防止各种平台包括信息平台演变为对农民的利益收割平台,推进鲜活农产品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冷链技术社会化服务,以此带动冷链物流的发展,建立促进农产品生产与市场有效对接的市场体系,形成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实现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首次在党的文献中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在十九世纪初的民国时期,以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杰出人士,曾掀起一场规模大、时间长、波及广的乡村建设运动,这无疑是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历史上的一次尝试。在党中央于2006年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前后,以温铁军、徐勇、贺雪峰为代表的学者发表了不少“乡村建设”的观点,但未进入国家政策层面。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主要任务是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所谓“行动”,就是明确“乡村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现代化建设推进中的普遍性、操作性。
因此,这是对乡村振兴阶段性的一个重大判断,即把“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起步阶段,是对现阶段乡村振兴的准确定位,防止实践中的大跃进运动。乡村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建设,还包括乡村文化、乡村治理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出发,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表路线图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那么,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不仅伴随着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更是一个自然历史的发展进程,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即使在同一时期,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历史基础、政策取向等多方面原因,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发展呈现出多元形态,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时期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使之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进程。
(编辑:陈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