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 )
A.家庭教育 B.基础教育
C.高等教育 D.社会教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校应当履行的义务是( )
A.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B.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C.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D.向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应当对尚未完成义务教育的辍学未成年学生进行登记并劝返复学;劝返无效的,应当及时向( )
A.本校教师口头通报 B.教育行政部门口头报告
C.本校教师书面通报 D.教育行政部门书面报告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教师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鼓励布置分层、弹性以及( )
A.机械性作业 B.重复性作业
C.惩罚性作业 D.个性化作业
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主张的人民教育家是
A.陶行知 B.黄炎培
C.陈鹤琴 D.晏阳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学校应当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B.学校可开除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
C.学校可向学生推销商品和服务,以谋取利益
D.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提出:“健全和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建立家长学校,设立学校开放日,提高家长在学校治理中的参与度,形成育人合力。”这强调的是
A.要构建家校良好的合作关系 B.要保障学生的安全与健康
C.要营造和谐美丽的校园环境 D.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强化“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
A.一个月 B.三个月
C.半年 D.一年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帮助每位学生学会艺术技能
A.1至2项 B.2至3项
C.3至4项 D.4至5项
《中小学生减负措施》提出,家庭要履行教育监护责任,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
A.8个小时 B.9个小时
C.10个小时 D.11个小时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出自儒家著作中的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文盲率或识字率、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提高程度、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每万人口中科技人员数等,这些指标通常用来衡量人口的
A.生产生活情况 B.生存预期结果
C.身体健康水平 D.科学文化素质
为了应对全球大量儿童失学、成年文盲比例高、教育质量低下和教育不平等等严峻挑战所发起的普及教育运动是
A.教育全民化 B.教育现代化
C.教育国际化 D.教育终身化
教师抓住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及时而教。这遵循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平衡性
校风、校训属于学校文化中的
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制度文化 D.行为文化
教育目的作为教育的总体目标,它的实现需要不断具体化,构成一个层级体系。这一层级体系从抽象到具体,依次为
A.教育目的、课程目标、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B.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C.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课程目标
D.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句话体现的教师职业特点是
A.复杂性 B.创造性
C.间接性 D.长期性
“教师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属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中的( )。
A.爱岗敬业 B.关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为人师表
教师所具有的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是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通识性知识
关于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科学技术是制定教育战略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B.科学技术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C.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D.科学技术为教育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提供技术条件
梅、兰、竹、菊四君子一直以清雅淡泊的品质为世人所钟爱,给世人以警喻。学校中也
时常采取这种托物言志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种德育方法是
A.陶冶教育法 B.自我修养法
C.榜样示范法 D.说理教育法
人们把规定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系统称为
A.学区 B.学习机构
C.学制 D.书院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工具、仪器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或现象的产生和变化,以获得知识、培养技能的教学方法是
A.练习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情境教学法
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组织感性材料,使非本质要素变异,突出事物本质特征,或者变化本质特征,保持某些非本质特征不变。这种方法是
A.展示 B.变式
C.列举 D.练习
下列记忆系统中,信息保持时间最短的是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工作记忆 D.长时记忆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儿童发展的未完成性特征的是
A.确定性 B.可选择性
C.可塑性 D.开放性
教师要求学生上课时要做到“眼看手抄写,耳听脑思考”。这利用了
A.注意的稳定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广度
能够有效解释“身教重于言教”现象的学习理论是
A.认知学习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联结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理
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进行的想象,属于
A.幻想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
A.全体学生 B.部分学生
C.有心理疾病的学生 D.不主动寻求帮助的学生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
A.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B.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
C.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
D.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
教学的基本规律包括
A.教与学的辩证统一 B.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相结合
C.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 D.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统一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于“反思与发展”的基本要求是
A.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B.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C.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
D.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下列选项属于正迁移的有
A.举一反三 B.入乡随俗
C.触类旁通 D.温故知新
人们在应激状态下可能出现的反应有
A.欣喜若狂 B.急中生智
C.惊慌失措 D.怡然自得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1分,共 15 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学校不承担责任。 ( )
文献分析法中的内容分析法可分为定量内容分析法和质性内容分析法。( )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 ( )
课程目标取向中,表现性目标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 )
根据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可将行动研究分为理论性行动研究和实践性行动研究。 ( )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句话体现的是外铄论的观点。 ( )
学校应当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完善学生欺凌发现和处置的工作流程,严格排查并及时消除可能导致学生欺凌行为的各种隐患。 ( )
言语就是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与他人进行交际的过程,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 ( )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6-12岁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 )
“威武不能屈”“出淤泥而不染”体现出环境对个体发展起决定作用。 ( )
一个人做事经常“另辟蹊径”,表明其思维的流畅性比较强。 ( )
四、简答题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奠定共同基础;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拓展补充,兼顾差异。”并强调课程开发要“依据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凝练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和共通性育人要求”。目前,我国教育改革坚持三类课程一体化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三类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形成有机统一、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教育合力。资料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2022:2-11.(有改动)
(1)谈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教育功能。(6分)
(2)谈谈三类课程如何实现目标贯通一致、内容衔接互补?(9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班长举着班牌,满脸兴奋地走进教室,高喊道:“我们把班牌从校长那里拿回来了!我们一定要守护好这块班牌!”学生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这块班牌的失而复得,还得从放学排队说起。原来,体育老师整队时安排一个学生拿班牌,这个学生推三阻四地拒绝,把班牌扔给了另外一个学生。接到班牌的学生也不愿意拿,又递给了其他学生,谁也不想拿。
对此,作为班主任的我先安排班牌暂时“消失”。在课堂上我说道:“都没有一个人发现班牌不见了,对吗?从来不关注才不会重视,校长把班牌收走了。”学生们面面相觑。我继续一脸严肃地说道:“校长说,如果象征班级的班牌都没人拿,那这个班级的集体荣誉感何在?不如收回来。”接着,我把班级获得的奖状全部整理出来,让学生们拿出去扔掉,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去扔。那个时刻,教室一片寂静。
接着,我利用“鲶鱼效应”,在学生中找准两个虽顽皮但情商极高的“鲶鱼”,让他俩和同学们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鲶鱼”开始行动,同学们掀起了激烈的讨论。出乎意料的是,几个学生竟然把一封申请信亲手交给了校长。得知消息后,我有点,马上拿上班牌急匆匆地来到校长室,向校长解释了这件事,并请求他一起“出演”……
我回到教室,对班长说校长来电话约他们对话。班长和两个学生一起到了校长室,大约10分钟后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资料来源:朱丽娜。一块班牌引发的小学生集体荣誉感重塑[J].班主任,2024(02):21-22.(有改动)
(1)谈谈培养小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意义。(5分)
(2)结合材料,谈谈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持续保持学习兴趣对于学习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影响,而长期学习动机不足易导致学生自我怀疑、消极无助,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一方面,学习动机受到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归因方式的影响。学习策略的有效使用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分配学习精力;合理的归因方式可以增强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学习动机还受到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社会关系的影响。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教育焦虑情绪等都会给孩子增添许多压力,进而使孩子产生逃避和厌倦等行为或情绪;在学校里,教师的认可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肯定和自信心,没有体验到教师积极反馈的学生,则会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赞扬;同学之间的互动和支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动机。
资料来源:刘哲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指导策略[N].中国教育报,2023-10-06(有改动)
(1)谈谈学习动机的内涵及分类。(5分)
(2)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