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师招考网同步安徽教师招聘网考试动态信息:教师招聘高中语文《红烛》说课稿。更多关于教师招聘,高中语文,红烛,说课稿,安徽教师招聘网的信息的内容,请关注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以及安徽华图教师考编(jiaoshitest)认证号和交流群()获取更多招考信息和备考资料。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应聘高中语文教师的1号考生。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说课题目是《红烛》,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红烛》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四首诗歌中的第二首。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青春”,该单元的课文作于不同时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不同的青春价值。该单元教学任务要求学生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来思考作品的表达与思想,同时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的经验积累探讨“青春的价值”,鼓励学生勇敢追求理想。
高中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综合体现。因此,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为:
1.梳理诗歌层次结构,体会诗歌情感的变化;
2.理解红烛意象表达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3.能够结合自身经验,理解“青春的价值”;
4.学会运用意象表达感情的手法,尝试写作诗歌。
依据以上对于教材内容与作用的分析以及对于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以诗歌中的情感矛盾为抓手,探究诗人内心丰富而复杂的价值诉求。难点是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悟“红烛”的象征意义。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从学生的学习基础来看,他们对现代诗歌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在初中时期学生已经学习过臧克家先生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和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因此他们对闻一多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学习《红烛》。
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高一年的学生处于潮气蓬勃的青春期,初步入高中的他们对“青春的价值”可能有独特的理解和感悟。《红烛》的写作背景处于军阀混战、社会混乱的时期,表达的是诗人热爱祖国,甘愿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奋斗并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处于黑暗时期的诗人认为并遵守和践行的“青春的价值”。虽然作品年代久远,但红烛的精神却长久不息。因此,教学需结合当代背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对“青春的价值”下定义,引导学生理解青春不只是各种书本知识点的累积,更是对自我理想的追求。
三、说教学方法
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不仅影响着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对学生智能和个性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因此,针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朗读体会法、引导启发法。通过指导学生多次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艺术。同时创设情境,以一系列问题,不断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文章主旨,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章。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教学目标,我致力于把“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的课程理念,贯穿于我的教学过程。下面我将重点阐述本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开始上课时,我会先给学生播放《七子之歌》的音频,让学生欣赏。然后引导学生:这首歌是由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先生作词的。1925年,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然而他回国所看到的,是祖国母亲的七块土地被列强野蛮占领,于是诗人悲愤的写下这首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并广为传诵。闻一多不仅是一位诗人, 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红烛》是他的另一首著名的爱国诗歌,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诗。由此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默读诗歌,结合课前预习,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在课堂上分享,教师补充。随后,教师播放朗读录音,学生感受朗读的情感以及诗歌节奏的停顿。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组员之间互相纠正。
然后,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红烛》和第二课其他三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何明显的区别。由此引导学生理解闻一多先生诗歌创作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红烛》是本单元的必读诗歌,它表达的是五四运动时期有志青年的青春价值。诗歌教学要求学生学会欣赏语言的精妙,领悟独特的形象和情感。因此,教学要求抓住诗歌的意象,分析表达的手法,理解青春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红烛》通过“红烛”意象,运用修辞手段巧妙地表达思想。因此,文本解读要通过修辞的分析进而揭示背后的意象之美。
首先提问学生“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教师可以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原意上进行引导,从而得出开头引用诗句是为了确立诗歌的整体基调,为之后的情感的宣泄做铺垫。假如诗人在开头就大肆地表达“红烛啊!”的热烈的情感,这未免有些突兀。在这里是借用文学作品中蜡烛牺牲和奉献的象征意义,说明了诗人对蜡烛“烧蜡成灰”的高度认可。下文是诗人对红烛的逐渐认识以及情感的层层递进。
然后再提问学生“红烛”作为解读文本的关键词,它在每一节中是以什么形式呈现的。这个问题能够引出比喻的修辞手法,进一步引申出“隐喻”手法的运用。诗歌的第一节是关于红烛颜色的隐喻,红烛的“红”象征着赤诚,隐喻着诗人理想的人格。诗歌的第二、三节描述的是红烛的结构隐喻,将红烛的烧蜡成灰比喻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诗歌的第四节开始,诗人赋予红烛使命,寄予它热烈的期望,这是红烛的功能隐喻。
紧接着,再由整体分析“隐喻”到每节的细化,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如分析第二节时,可提问:第二节诗人以设问的形式发出疑惑思考,该如何理解?引导学生体会到这是诗人将红烛拟人化,连续三个问句表示诗人对红烛的疑问。烧蜡成灰是红烛的属性,诗人运用反问的语气更强烈地提出既然蜡是红烛的躯体,火是红烛的灵魂,烧蜡成灰才能烧出它的光来,这是自然的法则。这里是将红烛的形体隐喻红烛烧蜡成灰释放光芒的属性,即通过牺牲自己带来光明。再比如,分析第四节时,可以这样引导:红烛烧蜡成灰发出光照明是它从古至今的功能。从诗歌的第四节开始,诗人赋予红烛使命,寄予它热烈的期望,这是红烛的功能隐喻。其中,诗人呐喊道“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里“烧破”“烧沸”“捣破”三个词好在哪里?帮助学生感受“破”字的冲击力,能够体现红烛燃烧的彻底以及其燃烧的力量之大。“沸”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体现翻滚、汹涌之态。蜡烛要烧沸世人的血,激发他们的情绪,使他们为改变黑暗的现实而奋起。
最后,由前几步的情感的引导,提问学生:在诗歌的最后,诗人对红烛无私奉献的精神做了总结——“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个“问”字有何意义?教师先给提示:这句话来自曾国藩的座右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原创是清代理学大家太常寺卿唐鉴送给曾国藩的一句话“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由学生理解所谓耕耘指辛勤的劳动,诗人以此勉励自己要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放出光芒,为所信奉的主义奉献一生。以“问”直抵灵魂,将红烛的精神作为一生的信条和追求。前后有两个问,“但” 字用来强调后半句之“问”,体现了“耕耘”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体悟到“红烛”的象征意义。
这个环节,让学生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到作者为祖国、人民,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的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看一看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演讲》的视频。这样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闻一多先生诠释的红烛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进一步深化和巩固诗歌所学。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这个环节,我会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由此引发“青春的价值”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样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实际演练,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围绕“怀着怎样的理想?关于人生有怎样的思考?”话题,结合本单元已学的课文进行诗歌创作,要求联系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开放性作业形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现代教学媒体的大量涌现,不仅没有使语文的板书退出教学课堂的舞台,反而更加彰显出板书不可替代的特点与优势。针对这篇课文,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理清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重点。
本文链接:https://ah.huatu.com/2024/0129/2805754.html
——相关阅读——
招考信息--2024安徽教师招聘公告|职位表|历年分数线
面试相关--2024安徽教师成绩查询|排名|资格复审|面试公告
备考资料--安徽教师招聘历年试题解析|备考资料
推荐图书--2024安徽教师招聘图书网课|笔试课程
辅导课程--2024教师资格笔试网络课程|图书资料
以上是教师招聘高中语文《红烛》说课稿的全部内容,更多资讯请继续查看:安徽教师招考网(https://ah.huatu.com/jiaoshi/)、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网、安徽教师资格证考试网。
本文【教师招聘高中语文《红烛》说课稿】来源于安徽教师招聘网,具体最终信息请以安徽教师招聘网为准!
(编辑:安徽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