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信息备考资料考试题库|面授课程网校课程图书| 试题库职位库直播|微信微博师资

  • 在线客服咨询
    公务员 在线咨询
    事业单位 在线咨询
    教师考试 在线咨询
    医疗卫生 在线咨询
    合肥 在线咨询
    安庆 在线咨询
    蚌埠 在线咨询
    亳州 在线咨询
    巢湖 在线咨询
    池州 在线咨询
    滁州 在线咨询
    阜阳 在线咨询
    淮北 在线咨询
    淮南 在线咨询
    黄山 在线咨询
    六安 在线咨询
    马鞍山 在线咨询
    宿州 在线咨询
    铜陵 在线咨询
    芜湖 在线咨询
    宣城 在线咨询
    华图商城 在线咨询
    0551-63635866
  • 当前位置:安徽人事考试网 > 试题资料 > 公务员行测 >

    阅读模式

    和与同是先秦时期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同之辨早在《国语》、《

    2022-05-27 07:26 来源:华图公务员题库

      安徽人事考试网同步华图公务员题库发布公务员行测:和与同是先秦时期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同之辨早在《国语》、《。更多关于天津公务员考试,天津公务员真题,天津公务员行测的相关资讯,请关注华图考试资讯号(htgwyks)

      题型:单选题(分值:1)

      35 、“和”与“同”是先秦时期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同之辨早在《国语》、《左传》中就有明确记载。孔子有关和同之辨的理论,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和”。“和而不同”,被公认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

      下列有关“和”与“同”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作为哲学概念的“和”与“同”早在先秦时期就被提出。其概念之争在西周末年早有记载

      B.“和”与“同”在争论之初两者是相对立的,是孔子将其继承和发展,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

      C.“和而不同”这一观点的提出本身就遵循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规律,体现了“和”与“同”两个概念在争辩中的进步发展

      D.“和”就是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寻求统一;“同”就是不顾事物之间的差异一刀切地要求统一

      答案:B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对应“‘和’与‘同’是先秦时期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同之辨早在《国语》《左传》中就有明确记载”。根据记录周朝历史的《国语》记载可知,其概念之争在西周末年已有记载,符合原文,排除A项。B项“‘和’与‘同’在争论之初两者是相对立的”在原文中并无涉及,属于无中生有,与原文不符,当选。C项对应整个文段,文段首先提出“和”与“同”早在先秦就被提出,然后在其概念在西周有了记载,再然后孔子将其继承和发展,提出了“和而不同”并具体论述。文段结构为“分—分”,全面概括为“和而不同”这一观点继承发展的过程,符合文意,排除C项。D项对应“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符合原文,排除D项。

      因此,选择B选项。

      要点:言语理解与表达 ?片段阅读 ?细节理解 ?

      来源:2012年0318天津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

    公务员试题

      以上是天津公务员真题的试卷的部分试题内容,更多天津公务员考试,天津公务员真题,天津公务员行测,请继续查看2012年0318天津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试题题库或最新公务员试题题库

      以上是和与同是先秦时期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同之辨早在《国语》、《的全部内容,更多资讯请继续查看:安徽人事考试网

    (编辑:安徽华图)

    2022年安徽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笔试辅导课程
    Smohan

    安徽华图教育

    安徽华图教育官方微信:anhuihuatu

    立即关注
    • 20000+每日阅读
    • 200000+粉丝
    • 1000+每日转发
    2022年安徽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面试辅导课程
    Smohan

    华图公务员考试热点

    安徽华图官方微博http://weibo.com/ahhtexam

    立即关注
    • 170000+粉丝
    • 18000+博文
    • 700+每日转发

    考试工具砖题库练题

    最新招考
    照片调整
    直播讲座
    职位查询
    真 题 库
    时政热点
    每日一练
    砖 题 库
    首页 搜索 畅言
    首页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
    京ICP备11028696号-11 京ICP证1301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4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