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信息备考资料考试题库|面授课程网校课程图书| 试题库职位库直播|微信微博师资

  • 在线客服咨询
    红领培优 在线咨询
    合肥 在线咨询
    安庆 在线咨询
    蚌埠 在线咨询
    亳州 在线咨询
    巢湖 在线咨询
    池州 在线咨询
    滁州 在线咨询
    阜阳 在线咨询
    淮北 在线咨询
    淮南 在线咨询
    黄山 在线咨询
    六安 在线咨询
    马鞍山 在线咨询
    宿州 在线咨询
    铜陵 在线咨询
    芜湖 在线咨询
    宣城 在线咨询
    华图商城 在线咨询
    0551-63662985
  • 当前位置:安徽人事考试网 > 问答 > 公务员 >

    2022年国考申论大作文范文精选3篇

    2021-11-14 07:29 来源: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导读】2022年国考11月28日就考试了,为了帮助各位考生更好地备考,下面整理了2022年国考申论范文三篇,并分享了一些写作技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22年国考申论大作文范文精选3篇

      2022年国考11月28日就考试了,为了帮助各位考生更好地备考,下面整理了2022年国考申论范文三篇,并分享了一些写作技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国考申论大作文参考范文范文一:以基层文化建设为基层发展“铸魂”

      十八大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更加强烈。在时代飞速发展的当下,人们的需求不再满足于“富口袋”,而更多的追求“富脑袋”,人们的向往不仅仅局限于物质上的吃饱穿暖,更多期待有丰富的精神文化滋养。然而当下,在基层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地区依然存在文化设施不全、文化活动单调乏味,难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要推进基层文化建设,为基层发展“铸魂”。

      打造文化阵地,让百姓“身有所栖”。一直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对乡村发展的引领作用,不论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施行还是文化下乡活动的广泛开展,无一不说明乡村需要文化滋养乡村。文化下乡、科技下乡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群众之需,但唯有让文化驻乡,才是长久之计。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为群众送知识这一“活水”,更要为百姓建储存文化的“方塘”。在基层的实践中,一些地方通过建设农家书屋、文化礼堂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群众提供攫取知识、滋养精神的场所。遇到生产生活难题,到农家书屋中翻阅相关书籍便能找到答案;操办红白喜事,来到文化礼堂,让婚事新办,白事简办,传播文明新风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打造,让基层文化传播更加便利,让基层文化发展有了根据地。

      丰富文化活动,让百姓“心有所寄”。如何利用好文化阵地,举行百姓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是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当前部分地区存在农家书屋常年关闭,文化礼堂沦为摆设等现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难以发挥效用。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必须要创新思维,丰富文化活动形式,让文化走进百姓、扎根群众。广东佛山利用文化礼堂举办最美村歌评选活动,用音乐唱响对美丽乡村的赞誉,用歌声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酒泉市瓜州县依托农家书屋举办读书月活动,组织开展讲故事比赛、经典朗读、知识竞赛、主题阅读、灯谜竞猜等,引导群众走进书屋,爱上阅读。文化活动可以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关键是要结合当地群众特点,问需于民、服务于民,只有让文化活动吸引人,才能发挥文化启迪心灵、滋养精神的作用。

      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对于提振农民精神风貌、营造基层向上向善风气、塑造民族精神文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铸魂”工作,让百姓“身有所栖”“心有所寄”,培肥基层文化植根的沃土,助推基层发展行稳致远。范文二:写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答卷”

      从“春色满园关不住”到“接天莲叶无穷碧”,从“霜叶红于二月花”到“西窗寒岭千秋雪”......透过古典诗词之美,可以洞见自然四季之美。自然给了文人墨客无限的灵感,也给了人类文明无数的启迪。然而,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对生态无止境的破坏更加引人深思,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让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显然,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不应当是对立的,必须坚持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前提在于尊重自然。大自然的伟力创造了生命,创造了生存的条件和环境,从而造就了生活。离开了自然的滋养,人类的生产、生活、发展就会难以为继。人造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自然文明是人造文明的基础。即便自然伟大如此,滥砍滥伐、过度捕捞、滥食野味等种种越过生态“红线”的人类恶行依然屡禁不止,导致自然屡遭重创,人类也屡食恶果。世界各地爆发的种种灾难是自然对破坏的控诉,是自然给人类的打击,是警示人类终究要为破坏自然“买单”。人与自然之间应当是互促互进,共生共荣的。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警钟长鸣。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于顺应自然。顺应自然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以贯之的传统理念。自最早发生的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到儒家孟子称之“天人相通”,到唐代柳宗元、韩愈等人提出“天人合德”“天人相参”,表述不一,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譬如广西就深入贯彻党中央建设“美丽”中国战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努力走绿色发展之路,成效显著,让山清水秀生态美成为了广西的靓丽名片。事实证明,只有顺应自然,平衡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在于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近年来,我国各地生态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不仅在脱贫攻坚战中帮助完成了带领人们奔小康的伟业,也在乡村振兴大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地开发、利用自然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应当始终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当然,保护自然不光要放眼全局,也要着眼细处。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固然非常重要,而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人人尽责,人人保护,让保护自然环境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亦任重道远,意义重大。“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因为保护自然,就是在保护自己。

      自然是可爱的,青山绿水让生活变得赏心悦目;自然更是可敬的,山水林田让生命得以休养生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事关民族未来,事关国家发展。走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之道是大势所趋,只有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理念,才能推动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共同建设美丽中国!范文三:“治”慧

      正所谓“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历史文化悠久的中国,从来不缺少善治的智慧。物无妄然,必有其理,通达的点出天人合一哲学观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辩证的指出为政之道要关注人心向背的执政理念。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在智慧时代的前沿,以“治”慧之道聚力推进基层社会的治理效能,更具有加速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意义。

      “治”慧之道,在于因势利导,引导群众自治。竭泽而渔的对林木资源的掠夺,不仅极大的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因为发展的不可持续使得村民的生存都成了问题。而传统的监管方式,收效甚微,成本高企。引导村民因地制宜制定村规民约,让大家在讨论中实现了自治,不仅有效遏制了滥砍滥伐,保护了自然环境,发展了生态经济,实现了循环可持续的发展动力;还因为全村的积极参与,一事一议落到实处,村里更和谐,民风更和睦,民心更凝聚。

      “治”慧之道,在于春风化雨,传承民间艺术。发展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充足,同样需要精神上的抚慰,而民间艺术的有机传承,在提供精神给养的同时,也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借助民间生活礼仪,培育民间艺术的乡村发展土壤;通过现代化的改进创新,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文艺需求;通过对民间艺术团体的传帮带,改送戏下乡为种戏下乡。这些举措,不仅让民间艺术生根发芽,还让乡村更有文化。

      “治”慧之道,在于留住记忆,彰显人文情怀。曾经粗放的发展模式,不仅严重的污染了自然环境,留下了诸多的生态欠账,还污染了人们的温馨回忆。通过关停污染产能,多管齐下治理水域,改善人居环境,古老的历史街区又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有温度的茶座,有符号的面馆,有文化气息的工作室、生活馆、艺术馆……一座座建筑,被标注出历史的韵味,勾起了人们旧时的记忆。

      “治”慧之道,在于善用科技,体现科技温度。有温度的科技,提供了城市管理新的解决方案。重点区域的全天候监控,可以对城市的违规行为和不文明现象实时干预,微信群的灵活应用,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监管各方的温馨互动。有温度的科技,也注重消除技术带来的数字鸿沟。充分照顾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保留弱势群体的绿色窗口,寻找边缘群体与时代的归属感和共鸣点,让科技便利惠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治”慧之道,润物无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需要复杂抽象的理论体系,也需要具体而微的治理智慧。“治”慧之道,以人为本,让绿色的山村,重迎回自然的馈赠;让蜿蜒的河水,滋长出绵长的生命力;让秀美的乡村,浸润了文化的气息;让灵气的城市,彰显出时代的温度。

      申论文章写作技巧

      1、标题。标题就是文章的眼,一定要体现文章的内容。

      2、正文一律采用三段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一般都选用资料中提供的事实材料和理纶材料来进行。

      (2)分析问题。要紧密结合材料,不能东拉西扯,要集中力量论述主要问题。论述时有详有略,重点内容详写,次要内容略写,但要兼顾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既要看到正面情况又要注意到次要问题。分析问题还要按照由此及彼、由表象到本质、由微观到宏观、由特殊到一般的方式进行。

      (3)解决问题。方案要有条理、有层次,涉及到相关部门时方案要体现备司其职、各尽所能、互相合作的精神;解决方案要紧承分析问题的步骤。最好是前后对应;解决方案既要有总体上的思路,也要列举切实可行的手段或措施。使之既照顾到全局,又照顾到特殊情况,既解决主要问题,又控制次要问题,特别是杜绝新问题滋生。

    (编辑:安徽华图)

  • 上一篇:国考2022申论热点素材积累怎么使用
  • 下一篇:没有了
  • 有疑惑?在线客服帮你

    公告什么时候出?

    报考条件是否符合?

    公考小白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怎么领取?

    考试工具砖题库练题

    最新招考
    照片调整
    直播讲座
    职位查询
    真 题 库
    时政热点
    每日一练
    砖 题 库
    首页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
    京ICP备11028696号-11 京ICP证1301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4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