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信息报考备考资料试题|面授课程网校图书| 试题库职位库直播|微博微信师资

  • 在线客服咨询
    公务员 在线咨询
    合肥 在线咨询
    安庆 在线咨询
    蚌埠 在线咨询
    亳州 在线咨询
    巢湖 在线咨询
    池州 在线咨询
    滁州 在线咨询
    阜阳 在线咨询
    淮北 在线咨询
    淮南 在线咨询
    黄山 在线咨询
    六安 在线咨询
    马鞍山 在线咨询
    宿州 在线咨询
    铜陵 在线咨询
    芜湖 在线咨询
    宣城 在线咨询
    华图商城 在线咨询
    0551-63662985
  • 2022国家公务员笔试题型模块之言语理解与表达

    2021-08-21 23:26 来源:国家公务员考试系统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同步国家公务员考试系统考试动态信息:2022国家公务员笔试题型模块之言语理解与表达。更多关于国考,题型说明,考前准备,国家公务员考试系统的信息的内容,请关注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以及安徽华图教育(anhuihuatu)认证号和交流群(国家公务员考试QQ群)获取更多招考信息和备考资料。

    2022国家公务员笔试题型模块之言语理解与表达

      2022国考公告 考试大纲 职位查询 职位下载 历年分数线 报名入口 hot配套图书 980提分网课

      国考行测科目中言语理解与表达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无论是省级以上还是市( 地) 级以下试卷,题量一直都是40 道。 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言语理解与表达这个模块一定不能忽视。 为了考好这个模块,华图教育给广大考生提供以下高分复习攻略:

      1.常考题提分方案

      要考好言语理解与表达这个模块先要了解言语常考的题型。 这个模块常见的题型考试大纲中列出了四种:片段阅读、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篇章阅读。 下面分析言语中的常考题以及如何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片段阅读题:

      这种题型是给定一段文字,后面设置一个问题,要求考生选择最符合提问要求的一项。 常考的题型是主旨概括题、意图判断题。 做这两种题型时要学会从关联词和行文脉络两个角度,抓住文段的主旨句或关键词,再对比选项,就会很快选择正确答案。

      【例1】(2021 国考-42 题)传统的文明标准有三个,即文字、青铜器和城市。 但后来许多考古学家发现,由于区域不同,文明的差异也很大,这个判断标准不但行不通,还会 给考古工作带来阻碍。 现如今, 国际上对文明的判断标准主要是: 已进入国家社会形态,具有一套礼仪系统和统治管理制度。 良渚文化虽未有青铜器和较为成熟的文字,但具有早期国家社会形态和较为完整的礼仪系统以及管理制度,还具有许多东方文明的因素。 有良渚文化考古研究员甚至认为,良渚文化是东方早期一个集大成的文明。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城市应该成为认定文明的首要标准 B.良渚文化符合通行的文明判断标准 C.传统的文明评判标准仍具有现实意义 D.良渚文化颠覆了传统上对文明的认识

      【华图点拨】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介绍了传统文明的三个标准———文字、青铜器和城市,随后通过转折关联词“ 但” 指出这个判断标准存在问题,不但行不通,还会给考古工作带来阻碍。 接着通过“ 现如今” 论述了现今国际的文明判断标准。 随后指出良渚文化虽未有青铜器和较为成熟的文字,但具有早期国家社会形态和较为完整的礼仪系统以及管理制度,还具有许多东方文明的因素,即良渚文化符合现今国际上对文明的判断标准。 结尾进一步论述良渚文化是东方早期一个集大成的文明,即良渚文化属于文明范畴。 故文段论述主体是“ 良渚文化”,强调其符合现今文明判断标准。

      第二步,对比选项。 B 项符合文段意图。因此,选择 B 选项。

      逻辑填空题:

      在国考言语题中逻辑填空题占据一半左右的比例。 这种题型就是给定一段话,去掉了几个词语,要求考生在给定的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项。 这种题看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容易出错。 考生要想提高逻辑填空题的正确率, 先要分析语境信息, 然后辨析选项,最后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选项。

      【例2】(2021 国考-32 题)近代以来,怎样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有人主张全盘西化, 也有人主张全面恢复传统。 这些的观点当然受到了当时历史环境的影响,但也暴露出一些人在思维模式上的局限,即用的思维来看待复杂的文化现象。这种思维模式在今天的研究中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荒谬泾渭分明B.偏颇非此即彼

      C.片面针锋相对D.极端水火不容

      【华图点拨】第一步,分析第一空。 该空形容“ 有人主张全盘西化,也有人主张全面恢复传统” 这些观点,根据下文“ 暴露了思维模式上的局限” 可知,此处说的是这些观点不够全面。 A 项“ 荒谬” 意思是极端荒唐,非常不合情理,不符合语境,排除 A 项。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 该空对应“ 思维模式的局限”,形容持上述观点的人们的思维。 B 项“ 非此即彼” 意思是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符合语境。 C 项“ 针锋相对” 比喻双方意见、观点等尖锐对立;D 项“ 水火不容” 比喻二者对立,绝不相容。 二者均侧重两方不相容、对立,此处并非形容二者之间的关系,排除 C 项和 D 项。

      因此,选择 B 选项。

      语句表达题:

      语句表达题在国考言语中主要的题型是语句排序题。 语句排序题要想提高正确率

      应该从观察选项特点开始,确定选项中哪些句子可以做首句,然后从话题、时空顺序、关联词等角度捆绑相关句子,最终确定正确选项。 例如:

      【例3】(2021 国考-43 题)①为了防止更高层次次级纠纷的发生,我国在传统的司法纠纷解决机制之外,进行了多种模式的纠纷解决机制创新

      ②文件指出,“ 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③以此为改革与创新的依据,地方进行了如火如荼的制度改革,多元化的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得到法律规范的认可与发展

      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强调并确认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作 用和地位

      ⑤基层社会当中存在许多初级关系,随之会产生一些初级纠纷,这是产生新纠纷或者更高层次次级纠纷的根本原因

      ⑥例如上世纪60 年代的创造性解决基层群众纠纷的“ 枫桥经验”,迄今为止,我国基层法治社会建设工作仍然可以从中吸收有益经验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A.④③①⑥⑤②B.④⑤⑥③②①

      C.⑤④②①③⑥D.⑤①⑥④②③

      【华图点拨】第一步,观察选项,判断首句。 ④句论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并确认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和地位。 ⑤句论述基础社会中会产生一些初级纠纷,这是产生其他更高级纠纷的原因。 根据逻辑应先提出存在初级纠纷,才会有多元纠纷,才会论述如何解决,因此⑤句适合做首句,排除 A 项和 B 项。

      第二步,寻找原文突破口。 寻找③句中“ 此” 的指代内容。 ④、②句论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文件,③句正好指代④②中的“ 文件”。

      因此,选择 D 选项。

      篇章阅读题:

      【阅读篇章回答后面5 题】

      ①今天,世界上超过15 亿人使用筷子,也就是说每五人中就有一人用筷子进餐。 西方学者林恩·怀特等人根据取食方式,将世界文化一分为三,分别是手指取食、刀叉取食、筷子取食所构成的三大饮食文化圈。 筷子取食方式主要流行在亚洲地区,筷子的发明地中国更是典型代表。

      ②但是在古代中国,筷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是主要的饮食工具,出现最早且被用作主要取食工具的是“ 匕”,是一种状如匕首、介乎刀和匙之间的餐具、长柄浅斗,像今天的汤勺。

      ③饮食史专家倾向于把食物分为两类:谷物类和非谷物类。 以就餐而言,前者显然更重要,因为在许多地方,“ 吃一顿饭” 通常就等于“ 吃了一种谷物”,无论是大米、小麦、小米还是玉米。 在汉语中,“ 饭” 泛指所有煮熟的谷物;在现代语境中,“ 饭” 通常指的是“ 米饭” 也有可能指其他谷物煮熟的“ 饭”。 这种表达方式, 说明了谷物食品的重要性。在汉语口语中,非谷物类食物被称为“ 菜”,有时被称作“ 下饭菜”,有的方言中直接称为“ 下饭”。 由此可知,“ 菜” 的主要功能是辅助人们摄入谷物食品。

      ④在古代中国,“ 匕” 之所以是主要的饮食工具,是因为中国人最初就是用“ 匕” 来取用谷物食品的,筷子最初则是用来夹取非谷物类食品的。 这两种配套使用的餐具,在文献中被称为“ 匕箸”,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勺子和筷子”。 在“ 匕箸” 的表述中,“ 匕” 在前,“ 箸” 在后,显示出勺子在进餐工具中的重要地位,从根本上说,显示的是中国古人食谱中“ 饭” 与“ 菜” 的主次关系。 今天在朝鲜半岛,我们仍能看到这种饮食传统的延续,就像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朝鲜或韩国人通常用勺子取食谷物食品(即米饭),而用筷子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

      ⑤古代中国人和今天朝鲜半岛居民用勺子和筷子来进食,反映了饮食和文化的双重影响,从上古到唐代,中国北方以及朝鲜半岛的主要粮食是小米。 这是一种适合该地区气候的作物,既耐寒又抗涝。 不过小米烧熟之后不像有黏性的稻米易于团成块状,因此更适合煮成粥。 根据中国礼仪文献,食粥用勺子更好,筷子则主要用于从有汤的菜中夹起食物,或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是一种次于勺子的进餐工具。

      ⑥筷子的角色在汉代发生了变化,这与小麦粉制成的食品(如面条、饺子、煎饼和烧饼等)在此时开始变得日益流行有关。 考古发现证明,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用臼和杵研磨谷物制作面条。 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就是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发现的, 其原料是小米,有超过四千年的历史。 到了汉代,由人或动物带动的石磨逐渐普及,除了小米,中国人也开始研磨小麦,这可能是受到中亚文化的影响。 在研磨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小麦加工方法之前,中国人煮食完整的小麦,即“ 麦饭”,至少在中国,小麦的食用经历了一个从“ 粒食” 到“ 粉食” 的过程。 这一转化并非一蹴而就,因为在面粉出现之后,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食用麦饭的传统,不过毫无疑问,是面粉把小麦变成了更受欢迎的谷物食品。 到了唐代末年,即十世纪初,小麦已经变得非常重要,足以动摇小米在中国北方农作物中的霸主地位。

      ⑦而在南方地区,稻米从远古时代起就是主食,南方居民可能很早就使用筷子来取食米饭和其他配食。 在宋代,由于选用了来自越南的早熟新品种,水稻产量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得到很大提高。 到了明代,水稻种植面积持续增长。 此外,大约从明代甚至更早开始,人们渐渐采用了合食制,大家一同坐在桌旁进食,筷子被用来夹取所有食物。 于是,勺子渐渐丧失了原来取用谷物类食品的功用,而主要用来舀汤,从以前用来吃饭的“ 饭匙” 变成了“ 汤匙”,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来源】2021 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副省级)第56 题

      56.如果穿越回古代,根据本文,看不到下列哪一情景?

      A.东汉人用石磨将小麦研磨成粉B.战国时的秦兵以小米为食

      C.春秋时的晋人以箸为主要饮食工具 D.清代人以合食方式聚餐

      【答案】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章,将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对应⑥段“ 到了汉代,由人或动物带动的石磨渐渐普及,除了小米,中国人也开始研磨小麦”,符合原文。 B 项对应⑤段“ 从上古到唐代,中国北方以及朝鲜半岛的主要粮食是小米”,符合原文。 C 项对应④段“ 在古代中国,‘ 匕’ 之所以是主要的饮食工具,是因为中国人最初就是用‘ 匕’ 来取用谷物食品的……‘ 匕’ 在前,‘ 箸’ 在后,显示出勺子在进餐工具中的重要地位”,曲解文意。 D 项对应⑦段“ 大约是从明代甚至更早开始,人们渐渐采用了合食制”,符合原文。

      因此,选择 C 选项。

      【来源】2021 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副省级)第57 题

      57.以下这段文字最适合放在原文的哪个位置?

      要理解在古代中国,为何“ 匕” 作为饮食工具比筷子出现更早也更为重要,我们需要仔细考察历史上中国人通常摄入的食物种类。

      A.①和②之间B.②和③之间

      C.③和④之间D.④和⑤之间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阅读给定的句子。 主要说了“ 匕” 比筷子更早也更为重要,与中国人摄入的食物种类有关。 因此接下来应该介绍历史上中国人摄入的食物种类。

      第二步,辨析选项。 只有③介绍了历史上中国人摄入的食物种类。因此,选择 B 选项。

      【来源】2021 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副省级)第58 题

      58.根据本文,促使筷子成为主要进餐工具的因素不包括:

      A.以小麦粉制成的食品的流行 B.水稻早熟新品种的引入

      C.合食制逐渐普及D.麦饭替代小米粥成为主食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 文章⑥⑦段讲述了筷子成为主要进餐工具的原因。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对应⑥段首句;B 项和 C 项对应⑦段“ 在宋代,由于选用了来自越南的早熟新品种,水稻产量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得到很大提高……此外,大约从明代甚至更早开始,人们渐渐采用了合食制,大家一同坐在桌旁进食,筷子被用来夹取所有食物”,均属于筷子成为主要进餐工具的原因。 D 项对应⑥段“ 在研磨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小麦加工方法之前,中国人煮食完整的小麦,即‘ 麦饭’”,并没有提到麦饭替代小米粥成为主食。

      因此,选择 D 选项。

      【来源】2021 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副省级)第59 题

      59.根据本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麦的种植面积在唐代中期达到顶峰 B.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面条以小米为原料 C.勺子在清代转变为以舀汤为主的工具 D.朝鲜半岛在唐代之前就以水稻为主食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章,将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文章并没有提到,属于无中生有。 B 项对应⑥段“ 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就是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发现的,其原料是小米”,符合原文。 C 项对应⑦段“ 大约从明代甚至更早开始……勺子渐渐丧失了原来取用谷物的功用”,偷换时间。 D 项对应⑤段“ 从上古到唐代,中国北方以及朝鲜半岛的主要粮食是小米”,偷换宾语。

      因此,选择 B 选项。

      【来源】2021 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副省级)第60 题

      60.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筷子是如何“后来居上”的

      B.何为“匕”,何为“箸”

      C.中国古代饮食习惯的变迁

      D.文化交流对饮食工具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章。 文章首先引出话题“ 筷子”,接着提到在古代中国筷子并不是主要的饮食工具,主要取食工具是匕,然后分析了原因,与历史上中国人摄入的食物种类有关,⑥⑦段讲述了筷子的角色发生变化,成为主要取食工具的原因。 文段属于“ 分—总” 结构,最后两段是文章的重点。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是对文章重点的归纳概括。 B 项介绍匕和箸是什么,偏离文章重点。 C 项“ 中国古代饮食习惯” 属于非重点,文章主要讲的是取食工具。 D 项“ 文化交流” 偏离文章重点,饮食工具的变迁不仅是文化交流的原因。

      因此,选择 A 选项。

      2.从报纸周刊看逻辑填空

      逻辑填空是广大考生的软肋。 如何破解逻辑填空,可以从命题人那里去入手,而构成逻辑填空题的文段来源则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 通过对近几年国考题目材料来源的分析,发现命题人比较青睐于人民日报( 人民网)、光明日报( 光明网)、科技日报、三联生活周刊等报纸,那么我们就拿一些真题来梳理一下我们在看报纸时应当如何提升自己。

      【例4】水污染防治之难,在于水的。水自源头奔流而下,被沿岸居民、企业反复利用,任何环节疏于治理,都可能让水变脏。水往低处流的特性,也导致“上游排污,下游遭殃”,上游地区的污水如不加处理直流下游,下游往往也难以应对。

      (材料来源:《人民日报》2016 年03 月23 日16 版)

      【华图点拨】我们可以先看这个文段,第一空是在说明“ 水的一种特性”,而这种特性使得污染防治比较困难。再往下看,你会发现第二句正好提及了水的特点———从源头奔流而下,而这个特点导致“ 水变脏了”。 再看第三句,直接了当地提到了“ 往低处流” 这种特性,继而提到了“ 其导致上游和下游的污染状况。” 由此可知,第一空的提示信息很明显的在后文给了凸显,即“ 奔流而下”“ 往低处流”。 到此,你应该猜到该空应填一个具有何种含义的词语了。

      我们再看四个选项:

      A.循环性殚精竭虑B.地域性一掷千金

      C.流动性竭尽全力D.便利性废寝忘食

      相信看了这四个选项,你应该能够精准地定位答案了,即 C 项。

      这是一道真题,我们可以照这道题的提示从报纸中抽出一句话,看一下你能否把握住命题人的思路。

      【例5】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整治“ 为官不为”,就要向这些问题开刀,让“ 不贪不占也不干” 的人失去市场, 激发干部敢干事、能办事、干成事的积极性, 使更多干部成为

      的“ 拼命三郎”。

      该空修饰“ 拼命三郎”,大家可以想象“ 拼命三郎” 是不要命的人。 所以,这个空应该体现的就是“ 那些被激发了积极性后的干部在做工作时下决心一定要做好,不计任何代价” 的含义。 我们看一下给大家命制的选项吧。

      A.破釜沉舟 B.一意孤行C.勇往直前 D.坚定不移

      是不是已经猜到答案了? 就是 A 项。 这就是逻辑填空题里非常有用的一种方法———语境法,而且考查语境信息的题目在国考中题量往往过半。所以大家在读报纸的时候,注意那些使用比较规范的词语( 尤其是成语),同时敏锐地感受一下前后的信息,可不可以给你一些提示,这个词会不会成为一个可以出题的空,前后的信息会不会成为一45个命题的点。 这样,大家在读报纸时就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了,无所适从。 另外,你也可以得到一个学习成语的方法,从前后文的提示信息来理解这个词语,而不再死记硬背了。

      纵览全文,你应该对国考言语题有一个大概的把握了吧。 对常考题型做到烂熟于胸,做题方法做到胸有成竹;对易错题目做到精准诊断;再加上科学有效的复习建议,希 望为广大考生在公考路上的辛苦备战提供一剂行之有效的“ 华图药方”

      推荐阅读:

      【备考图书】【网络课程】【面授课程】

      【国考介绍】【备考指导】【系统详述】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推荐阅读:

      2022国考职位查询 职位下载 专业分类 历年分数线

      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 报名入口 考试大纲

      2022国考新大纲图书 980系统提分班 笔试课程

      本文链接:https://ah.huatu.com/2021/0821/2043616.html

      ——相关阅读——

      2022国考公告 职位查询 职位下载

      2022国家公务员报名时间 报名入口

      历年国考分数线及职位查询 冲刺密卷

      2022国考图书 备考资料 笔试试题 

      2022国家公务员笔试课程 网校课程

      2022国考备考咨询 微信交流 QQ群

      以上是2022国家公务员笔试题型模块之言语理解与表达的全部内容,更多资讯请继续查看:安徽人事考试网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编辑:安徽华图)

    有疑惑?在线客服帮你

    公告什么时候出?

    报考条件是否符合?

    教师小白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怎么领取?

    历年国家公务员分数线查询
    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理论刷题班

    考试工具砖题库练题

    最新招考
    照片调整
    直播讲座
    职位查询
    试题下载
    时政热点
    每日一练
    砖 题 库
    首页 搜索 畅言
    首页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
    京ICP备11028696号-11 京ICP证1301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4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