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信息报考指导备考资料考试题库|面授课程网校课程图书| 试题库职位库直播|华图师资

  • 在线客服咨询
    公务员 在线咨询
    合肥 在线咨询
    安庆 在线咨询
    蚌埠 在线咨询
    亳州 在线咨询
    巢湖 在线咨询
    池州 在线咨询
    滁州 在线咨询
    阜阳 在线咨询
    淮北 在线咨询
    淮南 在线咨询
    黄山 在线咨询
    六安 在线咨询
    马鞍山 在线咨询
    宿州 在线咨询
    铜陵 在线咨询
    芜湖 在线咨询
    宣城 在线咨询
    网课图书 在线咨询
    0551-63662985
  • 当前位置:安徽人事考试网 > 安徽公务员考试 > 考试题库 >

    阅读模式

    安徽公务员必备常识:2013安徽省省情及各地市介绍(3)

    2013-03-26 09:16 安徽公务员考试网 来源:安徽人事考试网 安徽公务员考试QQ群

      安徽公务员考试网同步安徽人事考试网考试动态信息:安徽公务员必备常识:2013安徽省省情及各地市介绍(3)。更多关于安徽公务员,2013安徽省情,安徽省省情,安徽省情,安徽人事考试网的信息的内容,请关注安徽公务员考试网,以及安徽华图教育(anhuihuatu)认证号和交流群(省考公务员考试QQ群)获取更多招考信息和备考资料。

      【经济概况】

      2008年生产总值(GDP)887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18.1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4137.4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3318.7亿元,增长11%。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3.5%,上半年增长14.2%,前三季度增长13.4%。三次产业结构为16∶46.6∶37.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4485元(折合2085美元),比上年增加2440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22949元/人,比上年增加3464元。

      2009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4512.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8%,比全国高出4.7个百分点。

      【 “十二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分析】

      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

      一、 金融危机带来国际经济形势新变化,寻求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更为迫切

      国际金融危机可能对未来数十年的全球经济格局产生影响。

      一是世界经济面临深度调整和再平衡,短期难现高增长。发达国家过度消费、储蓄不足的结构性失衡难以持续,新兴市场的出口导向、过度依赖出口的发展战略也面临深度调整,全球贸易、储蓄与消费正处于再平衡和调整过程。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升级,加大了经济复苏的阻力。

      二是新科技革命加速推进,抢占后危机时代制高点的竞争更趋激烈。本次危机表面上由次贷引发,实质是科技创新不足,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危机后,各国重新将重点转移到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培育上。这些新兴产业将成为新技术革命的突破口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三是全球产业结构将快速重组,产业融合加速推进。国际金融危机为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重大机遇,实体经济比重将上升,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新更受青睐。产业融合将进一步加速,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强大渗透力,广泛作用于传统产业,不同产业或产业内部的不同行业相互交叉、渗透、融合,不断催生出新的融合产业或新型产业形态,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拓宽产业发展空间。

      四是新兴市场国家地位相对上升,全球经济政治向多极化发展。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国家,拥有资源、市场、人力资本等多种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带动下,将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国和新兴国际产业中心,在构筑新型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中的主导权增大,推动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世界经济也将在此过程中形成新的均衡格局。

      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必须通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才能促进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消费升级加快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的长期趋势没有改变。但更要看到,随着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国内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我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所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

      1、技术创新将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驱动力。本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延续了依靠资源投入和出口需求驱动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金融危机造成国际市场收缩、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加上国内要素成本全面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加剧,以“大进大出”为基本特征的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我国将逐布放弃“以资源促发展”、“以市场换技术”和“以利润换资本”等要素和投资驱动的发展方式,逐步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技术创新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结构调整任务紧迫而艰巨。当前,我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十二五”和“十三五”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和决战阶段,如果在“十二五”时期长期存在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不能出现转折性变化,将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

      3、平衡需求增长动力、内需拉动作用逐步增强成为长期趋势。近10年来,外需拉动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高对外依存度的经济增长模式风险很高。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是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强制性调整,美国由资产泡沫和金融创新支撑的透支消费难以为继,进口需求大幅萎缩,发展中国家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也被迫进行调整。全球经济调整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长必须由外需拉动转向由内需、外需协调拉动。严重依赖外需的需求结构失衡已经影响到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如果不能切换到居民消费与社会投资良性循环,将人口大国内在市场潜力充分发挥,我国可能结束高速增长期。

      4、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成为新的产业增长动力。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立足于国情,即就业压力大、人均拥有的资源量少、工业化进程中的高能耗重污染等问题。因此,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模式必须符合三高两低,即高科技、高效益、高就业,低能耗、低污染,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幅提升农业、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增强前沿技术的预研能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等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

      5、城市集聚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作用增强。与工业化相比,我国城镇化滞后,发展空间巨大,将成为扩大内需、推动工业化、带动我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我国拉动内需政策和社会领域的改革将加快城镇化步伐。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等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空间。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金融同城,市场同体,产业同链,科技同兴,环保同治等同城化发展意识进一步强化,依靠区域政策、规划、法规、合作等经济法律手段和市场力量推动区域一体化,新的城市群加速形成。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集聚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内在需求和经济发展空间,增强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6、区域协调发展,新兴经济区域兴起趋势明显。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出一种“东高西低”的地域性态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全球金融危机之下,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受冲击尤其明显。平衡国内生产力布局、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凸显。中国将实施分类指导、重点先行等区域发展政策,发展格局将更趋“多元”。新兴区域将成为中国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点。以北部湾、江苏沿海地带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区正成为中国经济未来的“亮点”区域,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建设的推动下,中部塌陷的局面也有望改观。

      7、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我国将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应对危机冲击、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能力。资源型要素价格改革、国企改革、垄断性行业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社保、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各项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将为发展带来活力和动力。

      8、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我国将着力建立健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分享”的体制机制。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进一步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大力加强就业、社保、教育、卫生、住房等民生领域的各项保障制度建设。通过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宏观格局,破除阻碍“富民”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和增加公共服务投入,形成利于扩大内需的政策组合,实现共享式经济增长。

      9、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造竞争新优势的要素制约压力大。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减排也成为中国外交面临的首要问题。以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压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也有促进碳减排的内在要求。国内民众对改善环境的期待也越来越迫切。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参与国际竞争,从传统竞争优势提升到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的资源瓶颈、环境瓶颈、体制瓶颈、科技瓶颈和人才瓶颈等的制约日趋严重。

      10、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十二五”时期我国将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解决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更加迫切;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建立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建设模式和社会保障制度提出新要求;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可能引发社会突发事件增多。

      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决定,需求不足、产能过剩是我国“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较长时期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新形势下,协调内需与外需,加快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镇化和区域联动协调发展,对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相关阅读——

      2013安徽公务员考试报名入口

      2013安徽公务员考试专业目录

      2013安徽公务员考试公告及职位表(全省)

      2013安徽省公务员考试(联考)培训

      安徽华图各地市2013安徽省考交流群汇总

      2013安徽省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每日统计) 

      ——推荐阅读——

      招录信息——2021安徽公务员考试公告|职位表查询|考试大纲

      考生通道——2021安徽公务员报名|准考证|历年试题|备考咨询

      教材资料——2021安徽公务员图书教材|时政热点|每日一练

      辅导课程——2021安徽公务员笔试课程|网校课程|直播讲座

      以上是安徽公务员必备常识:2013安徽省省情及各地市介绍(3)的全部内容,更多资讯请继续查看:安徽人事考试网安徽公务员考试网

    (编辑:admin)

    有疑惑?在线客服帮你

    公告什么时候出?

    报考条件是否符合?

    公考小白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怎么领取?

    2020年安徽公务员面试课程
    2020年省公务员面试红领培优课程

    考试工具砖题库练题

    最新招考
    照片调整
    直播讲座
    职位查询
    试题下载
    时政热点
    每日一练
    砖 题 库
    首页 职位 咨询
    首页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
    京ICP备11028696号-11 京ICP证1301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470号